AI如此強大,個人何去何從?廣州名校「掌門人」這樣回答|開學首日

2025年02月13日19:50:35 教育 4005

2月13日廣州中小學開學。過去的這個假期,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人工智慧)震撼了很多人,引發了更多普通人對於「ai這麼強大我怎麼辦」的思考。廣州知名中學的校長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他們在開學典禮上給出了答案。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
校長姚訓琪:
習得自律、崇尚自主

AI如此強大,個人何去何從?廣州名校「掌門人」這樣回答|開學首日 - 天天要聞

deepseek震驚世界的背後,是自律的堅守、自主的探索,突破重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來的。

自律,是通往成功的基石;自主,是實現夢想的翅膀。在新學期,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是培養時間管理的習慣。不要小看每天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及時複習和預習的簡單小事,它們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ai時代,機器會解所有的題,甚至比人解得更好更準確。但獨立思考才是解決問題能力的開端,是真正創新的源泉。  

三是培養堅持不懈的習慣。

在新學期,希望同學們都能認真思考自己的目標,制定一份合理的生涯規劃,繪製一幅清晰的未來藍圖。

廣東廣雅中學校長龍國華:
構建高效思維、持續進化

AI如此強大,個人何去何從?廣州名校「掌門人」這樣回答|開學首日 - 天天要聞

deep seek給學習帶來三點啟發:

一是要深度思考,挖掘知識本質。真正高質量的學習,就是讓知識在大腦中沉澱,深入思考,不斷追問。

二是要優化方法,構建高效思維。青年學子提升學習「算力」,則在於方法優化:學習要像模型訓練那樣聚焦核心,優先攻克學科主幹脈絡;思考要像ai融合多領域數據那樣跨界聯結,將文理知識交叉思考,形成系統思維;方法要像模型迭代升級那樣,定期復盤錯題與困惑,實現動態更新與領悟理解。

三是要終身學習,實現持續進化。

人生的格局,也恰似ai模型的「底層架構」,它告訴我們,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既不固步自封,又要學會與人分享,越自信,越開放;越開放,越成功。

廣州市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
永葆好奇,尋找熱愛

人工智慧發展迅猛、幾乎無所不能的時代,我們當下按部就班的學習還有意義嗎?作為中學生,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界?作為教師,我也在思考:未來還需要教師嗎?如果需要,教師的工作是什麼,需要具備什麼?

AI如此強大,個人何去何從?廣州名校「掌門人」這樣回答|開學首日 - 天天要聞

既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可以做到這麼多,我們還需要學習嗎?還需要背誦古詩、解數學題、寫作文嗎?我想告訴大家:科技越是發達,我們越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不可替代獨特的人。我們真正可貴的不是手快、會算數、能背詩,而是會哭會笑、敢犯錯、能共情、敢異想天開。就像有了計算器後,人類反而更珍惜「數學思維」而不是「算數速度」。

同學們,今天的學習不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創造力、有判斷力的人,精神豐盈自由的人。

作為中學生,該何去何從?我想給大家三點建議:

第一,擁抱科技,但不要被科技所奴役。

第二,保持好奇心,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始終保持競爭力。

第三,找到自己的熱愛,並為之全力以赴。因為只有熱愛,才能讓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輕言放棄;只有熱愛,才能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義。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歐衛國:
在自己的天賦上做到最好

AI如此強大,個人何去何從?廣州名校「掌門人」這樣回答|開學首日 - 天天要聞

deep seek源於梁文峰和他的團隊站到技術的前沿。我們如何才能走上科創的道路呢?

也許還有同學記得,我們上一年的科技節中,就包含了宇樹科技機器人的展示項目。

在我們的同學群體中,也有這樣一批在科創路上不斷攀登,並已嶄露頭角的同學。比如,學生組建的「生命方舟」項目團隊,今年斬獲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 中學最高獎。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今年出台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中,特彆強調了要面向中小學實施「沃土計劃」,面向高中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實施「脫穎計劃」,希望同學們保持熱愛,鍛造長板,在自己的天賦上做到最好。就像電影中哪吒所說的,「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中,每個人前進的動力,都會匯聚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滾滾洪流。

廣州市第六中學黨委書記劉建祥:
責任是抵禦虛無的錨點

AI如此強大,個人何去何從?廣州名校「掌門人」這樣回答|開學首日 - 天天要聞

在人工智慧重構知識體系的今天,在價值觀多元碰撞的時代,我想,唯有責任意識方能成為抵禦虛無的錨點。

當人工智慧重構教育生態,元宇宙模糊虛實邊界,我們更需追問:在技術狂飆的時代,責任將棲身何處?答案或許藏在中國古代農人的智慧中——他們懂得麥苗需要九十九道工序才能成熟,懂得土地不會辜負深耕者的虔誠!請大家相信,責任不是成本的累加,而是價值的重構;而且責任從不在新舊之間站隊,而是讓每個時代的技術成為滋養人性的沃土。希望大家以「日拱一卒」的堅持,夯實責任之基;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突破責任之界;以「家國天下」的胸懷,升華責任之境。不止於獨善其身,更願兼濟天下,「讓世界因我而不同」。

文| 記者 蔣雋 何寧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八成以上科學教育資源互聯互通 這張地圖今點亮 - 天天要聞

八成以上科學教育資源互聯互通 這張地圖今點亮

一張特別的「數字地圖」,將科教基地、優質課程、專業師資、實踐活動等「一圖匯聚」,打破資源壁壘,開啟「校內外貫通、個性化支持」的科學教育新生態體系……近日,靜安區率先構建「科學教育數字地圖」平台,通過資源整合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打造全域科學教
「作文之星」風采|連政:學會觀察,半個雞蛋殼寫出「生命奇遇記」 - 天天要聞

「作文之星」風采|連政:學會觀察,半個雞蛋殼寫出「生命奇遇記」

當語文課本里的素材,遇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就讀於蘇州市滄浪新城第四實驗小學校二(4)班的連政,以課本素材為內容,用獨特的視角、天馬行空的想像,寫出《一個萬能的雞蛋殼》,為讀者繪就了一幅趣味盎然的童趣圖景。5月13日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對連政及其家長進行了採訪。當談及為何以「...
生命的考卷 - 天天要聞

生命的考卷

5月10日,山東省2025年春季高考首日。考場內,考生們奮筆疾書技能成才的理想。而考場外,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則交出了一份關於生命的完美答卷。當日清晨,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學生薑昭鵬與網約車司機王濤聯手,在短短7分鐘內將突發心梗、命懸一線的同學送往醫院,並通過專業的急救措施成功挽回生命。姜昭鵬與王濤2位生命...
首次在粵招生有何吸引力?南都校探走進西湖大學探尋招生特色 - 天天要聞

首次在粵招生有何吸引力?南都校探走進西湖大學探尋招生特色

南都訊 今年,西湖大學首次在廣東省招生。那麼,在西湖大學可以讀哪些專業,什麼時候需要選專業?在這裡又能遇到哪些名師?本科生住得如何,校園生活又會怎麼樣?5月13日,南都校探記者走進西湖大學(雲谷校區),實地探訪該校校園環境、專業設置、書院文化、今年招生等情況。西湖大學(雲谷校區)正門。俯瞰西湖大學(雲谷...
中本貫通:三梯度考生的救贖?還是深坑? - 天天要聞

中本貫通:三梯度考生的救贖?還是深坑?

廣州中考,真是一年比一年變化大!去年新增「綜合高中」試點,今年又放了個大招:新增「中本貫通」試點,7年學制,直升本科!從學制安排上不難看出,這次試點的3+4「中本貫通」試點,有點類似於中高職「3+2」的升級版:從直升高職「進化」到了直升本科
武漢擴容「大課間」,家長也要給力丨九派時評 - 天天要聞

武漢擴容「大課間」,家長也要給力丨九派時評

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趙代君 從「成績優先」到「健康第一」,武漢正在探路擴容中小學體育運動「大課間」。據報道,今年春季學期以來,武漢市在落實體育課的前提下,全市推進初中、小學每節課由45分鐘調整為40分鐘,對每天8節課「多」出來的40分鐘進行了重新分配:大課間由25~30分鐘延長到40分鐘,剩下的25~30分鐘則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