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質的提升,有著明顯的木桶效應,高中以後基本是選拔考試,選出聰慧的孩子,進行分層培養。而那些不聰明也不願意動腦的學生,如何讓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有著基本生活認知,有著基本的社會認知,有著基本的文化底蘊和語言能力,有著對史地生基本的了解。
大多數人並不具有拓展性思維,義務教育就是讓這些思維力不足的大多數,能夠學習一些基本常識。因此在各學科難度設置上,除了小學已經普及過的語數外,其他學科傾向於普通人所能認知到的基礎知識。包括物理和和化學,而如果拓展難度形成區分度,就會造就一些學生學不會,不想學。
對於大多數思維力一般學生而言,歷史政治可以沒有思辨能力,但要大致目標我們的上下五千年,大致明白一些基本的行為準則。地理和生物可以不深入學習,但大致明白一些基本的常識,包括物理化學,不會計算不會推理,不會讓你得不了分,主要考察一些常識。
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初衷,讓每個孩子儘可能多的提升整體素養,至於聰慧的孩子需要拓展,那就去高中這條賽道,初中階段不需要更為細緻的分層,也分層不了,因為有雞娃存在。
如果追求分層讓真學霸脫穎而出,就會造成思維力一般的孩子,學習壓力和抗性增加。尤其是物理和化學兩門理科,初中的知識點確實可以形成區分度,但卻會使得這些學生可能不想學,不願意學,不僅降低他們的基本素養,更可能讓他們提前進入職高技校模式,影響整個校園環境 。
小六科重在知識普及,語數外適度的難度提升,就會形成明顯的分層,這對於中考階段要達到的分層效果,已經有著足夠的冗餘度。聰慧的孩子可以上重點高中,不那麼聰慧但努力的孩子,同樣也能上重點高中,大家進入重點高中賽道才進入真正的選拔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