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併購浪潮,已悄然來臨。
據澎湃新聞報道,為籌措資金,有效地化解債務,11月29日,全國第二大的民辦高等教育集團希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出售邢台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扣除交易日披露的對外負債總額,交易總代價預計為人民幣4.2億元。
資本「出獵」,開啟收購模式
近年來,民辦高校被收購的案例並不鮮見。
今年9月,學大教育發布公告,學大(廈門)教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岳陽育盛教育投資有限公司90%股權,並實現間接持有岳陽現代服務職業學院90%的舉辦者權益,交易對價合計為2.142億元。
2023年8月,安徽謹誠集團以人民幣2.16億元收購安徽現代信息工程職業學院舉辦者權益及資產,成為該校實際控制方,全面接手該校日常教學與運營管理工作。
據學者鄭瑞萍在研究文章《民辦高等教育行業併購的動因及趨勢》中的不完全統計,2017—2020年民辦高等教育行業累計開展46筆併購交易,行業已披露併購交易金額累計超過230億元。
民辦高校併購熱潮並非空穴來風。高校的運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包括硬體、師資、管理、校企合作、招生等各個方面,民辦學校增加營收的「兩翼」一是靠學費、住宿費的上漲,二是靠在校學生數量的增長。
然而,大部分民辦高校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臨內生增長「天花板」的挑戰:一是現有學費標準和住宿費標準已居高位,短期內難以上調;二是現有校園使用率滿負荷,在校學生規模難以擴大;三是所在區域潛在高考招生人數有限,生源難以保障。因此,尋求更大規模的資本幫助成為了民辦高校走出瓶頸的一條「生路」。
另一方面,國家和各省市對於民辦高校的支持,也讓不少收購方看到了民辦高校未來發展的積極前景。
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職業教育的民辦學校。教育部發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0588號建議的答覆》提到,積極鼓勵創新教育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擴大辦學資金來源。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穩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
此外,廣東省教育廳在2024年省級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民辦教育發展方向)安排方案中提到,9540萬元全部用於支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16所高校將獲支持,其中7所將分別獲得800萬元的最高支持。
注入更多辦學活力
當前,高等教育市場在加速整合,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併購將會越來越多。而被「賣」掉,對民辦高校來說,或許並不是壞事。
民辦高等教育的資金主要來自於民間資本,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學校自身財力難以與上市公司旗下的學校相抗衡。而通過併購成為上市公司資產後,可以實現規模效益、提高營運效率,共用聯校資源,下降運營成本。同時,高等教育上市公司近幾年快速擴張,也為旗下民辦高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例如,2020年3月,國內民辦高等教育集團中國新華教育發布2019全年財務業績報告稱: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華教育共新增本專科專業共14個,並於2019年11月獲批「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三年建設期內可與相關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建設期間滿通過驗收後,可獨立招收碩士研究生。
希望教育在併購南昌大學共青學院時表示,未來會注重校間協同以驅動辦學質量提升,打造旗艦學校。有望挖掘學校間協同效應,開展專科+本科、國內本科+海外碩士等項目。在學校數量、單校規模、辦學質量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下,公司後續希望憑藉自身整合能力,提升併購學校的在校生規模,並提升成熟學校的辦學質量。
民辦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民辦教育資本的擴張,推動著高等教育向多元化、靈活化、規模化發展,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不同領域和層次的人才。
能被資本選中,比起那些陷入「生死局」的學校來說,是幸運的。但無論是長期發展,還是招生和教學,民辦高校被收購後,依然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學校可能需要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如何在保持教育獨立性和企業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也是學校被收購後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不過對民辦高校來說,最關鍵的還是提升高校質量和競爭力,為當地輸送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