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Q」「我真的謝了」「芭比Q」……什麼時候,這些網路熱梗開始充斥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了?
最近,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擾。有的老師甚至在學生的作文中發現「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真的會謝」「躺平」「擺爛」這樣的表述。
一位小學老師說:「學生課間聊天說說這些梗也就算了,但如果寫作文也組織不出語言,只能用網路梗一筆帶過,那老師和家長必須要重視起來這個問題。」
在網路上,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家裡的孩子都被網路用語「硬控」了。
即使家裡不讓看手機,孩子照樣能學會。
不讓孩子說,又擔心會被認為不合群。
實在是令家長們感到很為難。
家長過段時間就能從孩子那裡學到新詞:
學生用「哈哈哈哈,笑死」
在作文中表達開心
在採訪中,很多老師認為,平時用一些中性、搞笑的網路詞來表達心情或和同學溝通也無傷大雅,只要不傷害到別人,很多老師都不會嚴厲禁止。但如果大家過渡濫用這些詞,甚至在書面表示時也組織不出好的語言,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學生的語言習慣、文字能力。
丁蘭二小的語文老師吳青,曾經在批改學生作文時遇到讓她啼笑皆非的事情。一名五年級學生在作文中表達開心時,使用的竟然是:「哈哈哈哈哈哈,笑死」。其實這種說法在成年人的聊天當中十分常見,但當它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中,就沒有那麼「好笑」了。
當時,吳老師就把這名學生叫來一對一溝通,告訴她口語和書面用語的不同。吳老師說:「這個學生平時就很愛笑,性格開朗,但這種日常的口語習慣,並不能直接拿到作文當中來用。用這樣搞笑的語言來表達激動的心情,不僅很突兀,還會破壞作文中創設的情景氛圍。」
接下來,吳老師給這位同學提供了可以用來表達開心、激動的詞句,比如:欣喜若狂、愉悅、歡暢、我的內心激動不已、高興到了極點等等。在溝通之後,這名學生的作文也沒有再出現過這種簡單粗暴的表達方式。
吳老師說:「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網上流行什麼,他們就會學什麼,但來得快,去得也快。比如有段時間流行過一種外賣的口號『缽缽雞』,但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沒有人使用了。在觀察中我還發現,當學生的閱讀量大、且接觸網路的機會少,相對更不容易受到網路熱梗的影響。」
最熱門的是
「老6」「YYDS」「我真的會謝」
「你個老6」「你才是老6」,杭州市筧橋花園小學的黃思佳老師發現,自己班上的六年級學生不止一次地在課間,甚至課堂上用這樣的網路熱梗互懟,其中男生居多。有時候是對同學發表言論的看法表示不屑,有時候就是冷不丁地冒出來這麼一句話,就像口頭禪一樣。
「有的同學當玩笑聽過就算了,有的同學覺得這是一個貶義詞,就會和對方產生口角。」黃老師說,這樣的情況,曾經還影響過課堂的秩序。
前段時間,黃老師專門在學校開了一場家長工作坊活動,和家長討論了網路熱梗的話題。
大家總結了一些孩子使用頻率比較高的網路熱梗,有YYDS、我真的會謝、EMO、你這個老6、躺平、栓Q、乾飯人、凡爾賽、啊對對、奧利給……
其中有「奧利給」「乾飯人」「躺平」這樣比較中性的詞;有像「老6」「奪筍」這樣略帶貶義的;還有像「EMO」「我真的會謝」之類的能夠表達情緒的用詞。
「很多家長不清楚,到底該不該一棒子打死這樣的用語。其實,我們要從這個年紀學生的社交特點出發,尤其是很多中高段的孩子,會覺得『大家都在說,所以我也要用這樣的語言吸引大家的注意』『我會的梗越多,和大家的共同語言就越多,夥伴也就更多』,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這樣的心理。」黃老師說,「但是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還是要理性引導孩子,辯證看待網路熱梗,是否適合在學校同伴交往中使用。大多數情況,還是要盡量避免網路用語的使用。」
對網路「暗號」
成了一種學生間的社交手段
一些網路熱梗中,還發展出了「暗號」,例如當一位同學喊出「家人們」,其他同學就會接「誰懂啊」;一位同學說「完了」,就有同學接「芭比q了」,還有一些像是加密了的文字:「Come on的喂——ABC」「雞湯來咯」。
崇文世紀城學校大隊輔導員孫啟隆說:「有時課間會聽到學生說這樣的暗號,一時之間還反應不過來到底是什麼意思,都要去百度一下才知道。」
四(3)班的陸尚易同學說:「有時候我和同學們對話前都要對一下『暗號』,看看是不是同道中人。這些網路用語有的是從電視、手機視頻上學來的,在同學之間流行開來。通常是同學說上句我接下一句,或者再重複一遍口號,然後再跟同學擊掌或者碰拳。」
楊茜雯同學則覺得,有些網路梗很無聊,她說:「比如我經常聽到有人說:你這個老6,我就不會接。媽媽說玩梗可以,但是不能經常玩。如果有人對我說爛梗,我會不理他,如果他繼續說,我會告訴老師。不過我自己偶爾也會說『我太難了』這個梗,是從小視頻上面聽到的。」
孫啟隆老師說:「在交流中,很多同學都表示自己知道不能『玩爛梗』,也不能拿這些梗侮辱別人。我個人認為,學生使用這些網路熱梗,是積極接受新時代語言現象的一種表現,本質上也是語言發展的過程。梗雅,則是活用典故;梗俗,則是惡意無趣。但是受互聯網傳播的影響,大部分簡單的低俗爛梗傳播極快。我們不能拒絕『梗』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要引導學生具備一定的甄別力,不能以玩樂為導向,以傳播爛梗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