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中歷經13年、擔任高層管理職務後,呂宜航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告別職場,走進校園。這個轉變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出於對教育的深刻熱愛與責任感。彼時的他,擁有四川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但他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未曾泯滅的願望——成為一名教師,為下一代的成長與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對我來說,不僅是職業選擇,更是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方式。」呂宜航說道。帶著這樣的信念,他在2017年加入了成都東軟學院的教學團隊,從當年的企業高管,到今天講台上的學術導師,雖然身份轉換,但他對待工作的嚴謹態度卻始終如一。如今,五年多的教育生涯讓呂教授在教學與科研領域收穫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成功點燃了無數學生對於學習與實踐的激情。

2022級學生新生開學典禮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從企業到校園——一位教育者的轉型與堅守
呂宜航,四川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泰國博仁大學工商管理哲學博士,現任成都東軟學院智能系統應用系副主任、教授、正高級經濟師、九三學社成都市教育與心理專委會委員。他曾在企業擔任高層管理職位,擁有超過13年的行業經驗。然而,在事業的巔峰之際,他毅然從企業的舞台轉向校園,踏上了一條全新的、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道路。
「我在企業的經歷給了我很多實際經驗,這讓我在教學中能結合理論和實踐,把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呂教授分享道。他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因為他能把複雜的管理理論通過真實的商業案例生動呈現,不僅幫助學生輕鬆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實際操作的能力。
呂宜航的教育初衷源於他對知識傳播的熱愛和責任感。「從事教育行業是基於我對知識傳播和培養下一代的熱情。」他深知,作為一名教師,肩負著培養未來一代的重任,因此無論是在講台上還是在課下輔導學生時,他都保持著同樣的嚴謹態度。
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教學中的創新思維
呂宜航的課堂生動而富有互動性。作為一位兼具企業和學術背景的教師,他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希望學生不僅能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還能學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他經常通過案例教學和實際項目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商業環境中。
呂教授的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大受學生歡迎,學生可以通過分析真實商業情景來學習和應用理論知識。在一次關於品牌重塑的案例中,呂教授不僅詳細剖析了案例的每一個環節,還鼓勵學生跳出框架,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學生們評價他的課時,會提到他如何用一個實際的公司案例來解釋枯燥的理論,瞬間就能讓課堂變得有趣而且有意義。更值得一提的是,呂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同學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呂」或「航哥」,這種稱呼背後,是學生對他教學風格的認可與喜愛,也是對他平易近人、與學生打成一片性格的肯定。

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教學與科研的雙重責任:從海綿城市建設到智慧養老
在成都東軟學院這片的教育沃土上,呂教授憑藉其卓越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積澱,深受師生敬仰。他不僅是學校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更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的忠誠踐行者。在日常教學中,呂教授慷慨分享知識,而在科研領域,他更是積極投身於與產業緊密對接的多個省級、市級重點課題,尤以「海綿城市建設」研究為亮點。這一項目不僅為四川省和全國的城市規劃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也讓呂教授在學術界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然而,科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呂教授坦言,在項目初期,資金和團隊的管理都面臨不少挑戰。「科研需要長時間的投入,有時過程很枯燥,但當你看到項目逐漸成形,並最終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語中透露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堅持。
科研不僅豐富了他的學術成就,也為他的教學注入了新鮮的內容。他深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在課堂上,呂教授熱衷於經常將科研項目的實際案例帶入教學,鼓勵學生參與項目研究,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
呂宜航不僅是一位在教育和科研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教師,他還積極投身於社會服務,履行著作為民主黨派成員的社會責任。他參與撰寫的《關於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提案》被九三學社中央界別採納為2021年全國兩會提案,這份提案也反映了他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和責任擔當。
呂教授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不僅限於課堂。通過我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我們有責任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這種責任感貫穿於他職業生涯的方方面面,也使得他在獲得個人成就的同時,能夠始終保持對社會的敏感與關懷。
教師節40周年:教育的變遷與未來的展望
2024年,教師節迎來了它的40周年。作為親歷者,呂宜航教授感觸頗深:「四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傳統的課堂講授到如今的線上線下結合,教育形式多樣化,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轉變。」他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引導者。
他回憶起剛進入成都東軟學院的情景,信息技術尚未全面滲透。然而,短短几年間,學校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現在,我們有更多的在線資源、虛擬課堂和智能教學工具,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呂教授指出,雖然技術改變了教育形式,但教育的本質依然是培養具備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人才。他希望未來的教育能更加靈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同時鼓勵教師不斷學習、創新,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堅守初心,不斷創新
對於未來的教育,呂教授充滿期待。他希望未來的高等教育能夠更加註重跨學科的融合和技術的應用,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應加強對學生創業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成為未來變革的推動者。」從企業到校園,呂宜航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教育之路。他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節課、每一篇論文,用心培養每一名學生。他無疑是無數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線教師的代表。他的故事不僅展現了教育者的初心與堅守,更為未來的教育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