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貴州一省級重點中專違規招生後分流學生引發網路熱議。多名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稱,貴陽經濟技術學校在明知道學校2024年只有600個招生名額的情況下,卻私自擴招了3000多名學生,致使2400名學生無法在原報專業註冊學籍。該學校隨後又試圖將超額多招的學生轉送到外校,此舉引起了學生及家長普遍不滿和投訴。
身為貴陽知名的職校,貴陽經濟技術學校因就業率高和就業流向反饋良好而著稱,在當地享有較好的口碑。因此網上消息一出,便引來了很多關注。對此,學校特地闢謠,但其聲明旋即被官方打臉。貴陽市教育局近日發布情況通報稱,經調查,貴陽經濟技術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存在通過第三方違規超許可範圍招生、超計劃招生等情況,並涉嫌虛假招生、虛假承諾等行為。
官方通報意味著貴陽經濟技術學校私自擴招的網路傳言被坐實。
該校的這一番違規操作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一方面,對學生及家長來說,原本是沖著學校的「省級重點」和「就業口碑」等招牌而來,現在卻發現學籍無法註冊,要被迫轉讀其他學校,甚至可能失學,如何能夠接受?另一方面,法律後果更不能忽視。
根據法律,任何一所學校的招生計劃都需要提前報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審批。《教育法》明確,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招收學生的,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退回招收的學生,退還所收費用;對學校、其他教育機構給予警告,可以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相關招生資格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直至撤銷招生資格、吊銷辦學許可證;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該校對上述規定理應爛熟於心。既然如此,這一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媒體報道披露,其實職校超範圍招生現象在行業內並不罕見,因為過去職校招生,往往只有到了註冊繳費那一刻才知道之前報名的學生是否真會前來就讀。業內人士稱,「根據歷年的經驗來預估報名率與報到率的差額,對外招生時多留點富餘的名額,這是很多職校的常規路徑。」問題的關鍵在於,在往年,職校的報名率與報到率之間即使出現差額,但這個數據較小,牽涉的學生不多,所以涉事學校「擺平」的難度不高。而今年非同往日。一份調查顯示,超半數大學生認為,回爐職業學校學技能,可以獲得學歷與實用技能的雙重優勢,拓寬求職之路。對擁有良好口碑的職校來說,更容易從這股職校熱中受益,首先反映出來的,就是報名率和報到率的雙雙提升。
所以,如同專家所說,此次事件折射出的,正是該校計劃內的原定招生數與當地真實的職校報考需求所面臨的供需失衡。學校又在逐利和僥倖心理的驅使下,低估了一旦事件發酵而進行妥善處理的難度,採取了放任的態度,致使事件陷入了困局。
事已至此,善後無疑是當務之急。如何確保那些被違規招錄的學生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並給出足夠的理由說服學生及其家長相信這一點,無疑對學校以及主管部門提出了考驗。而在如何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這個問題上,專家則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制訂招生計劃的時候,不妨採取更加靈活的辦法,「計劃應該跟著需求走,現在很明顯是職教的需求量上來了,形勢變得很快,要因時因地制宜,及時動態地調整。」
當下出現「職校熱」不是一件壞事,好不容易打出口碑的職業名校,更應該珍惜聲譽。杜絕類似事件再次上演,需要學校和相關部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