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師,來人民廣場,我請你吃炸雞!」收到畢業生浩浩的邀約,松江一中教師魏靜並不感到意外。「小夥子真棒,有時間我一定去看你。」禮貌回應之餘,她把這件暑期小事寫進了高三班主任工作總結稿,並在學校最近舉行的班主任工作交流會上進行了分享。
魏靜的發言圍繞所謂的「問題學生」「差學生」展開,她說:「連續做了8年高三班主任,接觸了不少存在各種問題的學生,但在我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問題學生』『差學生』之說。」這正是松江一中推崇個性化教育、構建亦師亦友師生關係的縮影。
剛分到魏靜班裡時,浩浩是校園裡有名的「混世魔王」,不僅不受同學待見,連家長也對他感到無望無助。可一年後,他的改變讓魏靜堅信,世上沒有天生的「問題學生」,只有需要關心關注的孩子。
「父母滔滔不絕地列舉孩子缺點,而孩子全程不發聲,只是搖頭、點頭表示在聽。」回憶第一次去浩浩家家訪的情形,魏靜依然感到壓抑。「家人的肯定和周遭的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魏靜說,一年來和浩浩有關的故事可以寫一本書,這些故事源自每一位任課教師的關心,也凝聚了全班同學的熱心。為了幫助浩浩,她不僅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主動與家長聯繫,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還召集班裡部分學生開了主題討論會。
今年9月,浩浩就要步入大學校園了。目前,他正利用暑期打工,一面體驗生活,一面充實自己的零花錢袋子。父母也為他的變化感到欣慰:「相信孩子,肯定孩子,這是我們從魏老師身上學到的寶貴經驗。」
提及學生的在校表現,始終繞不開學習情況,而在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班級學生成績普遍偏低時,我們作為教師該怎麼辦?」這是松江一中副校長、援滇教師任麗菊在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北閘中學時面臨的挑戰。
去年春季,任麗菊剛到北閘中學時,接手的班級化學成績普遍不理想。除了需要快速適應新環境,還要儘快熟悉當地教材並提煉教法,她的壓力可想而知。作為掛職副校長,她花了大量時間深入課堂、了解當地教學現狀。
「課堂互動不足,課後反饋分析缺失,無疑會導致師生之間聯繫薄弱,影響教學效果。」經過觀察和思考,任麗菊從默默探索「上海模式」在當地是否適用,到組織當地教師進行問題分析,並結合自己任教班級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調整教學策略的建議。僅一個月時間,她任教的班級化學成績明顯提高。
「這其實也是松江一中一貫的教學理念。從深入分析教材、精心研究課堂到全面了解學生,每月舉行學情分析會。無論是教研組,還是課程教學中心,『教師要站穩課堂,了解學生』始終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任麗菊說,希望通過情感的投入和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留下可複製的教育教學經驗,幫助山裡的孩子涵育回饋家鄉、建設家鄉的能力,從而形成內生髮展動力。
「蔡老師,民族餐廳能不能多供應些麵食?」「能不能提供些辣醬?」……每一個用餐的小訴求,在松江一中民族教育中心副主任蔡君傑那裡,都是關乎學生幸福感的大問題。
「民以食為天,高中生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吃不好怎麼搞學習?」蔡君傑介紹,松江一中民族班的學生來自祖國西部邊陲,飲食習慣不同於松江本土,每年在校時間長達10個月。學校的民族餐廳不僅春節期間不打烊,但凡節慶點,還會推出自助餐。經學校向區教育局請示,今年年初,孩子們的伙食費從每日28元提到了36元。「蔡老師就像我們在松江的大哥哥,特別細心。」民族班學生阿布都熱西提說。
不只民族餐廳,這幾年,松江一中校園飲食文化建設已成為學生津津樂道的「幸福工程」。每年的校園美食節,導師會攜手學生烹制美食,玩出創意的同時也拉近了師生距離。今年3月,學校食堂還推出了「好面等你來」暖胃活動,從特色牛肉拉麵到蘇式紅湯麵,每周四的麵食窗口都吸引了不少麵食愛好者。面對全員晚自修晚餐集中供應過程中的困難,校長潘建榮還寫了公開信,歡迎家長建言、共商解決辦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一餐一飯也當凝聚教育智慧、彰顯教育溫度。」潘建榮說,這是好老師的信條。
文字:王梅 謝琦(實習)
圖片由松江一中提供
編輯:張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