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2024年普通批本科投檔線出爐,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多所民辦高校專業組遭遇零投檔的尷尬,這在以往可是不多見。北大反超清華,浙大力壓上交復旦,985之間的排位變動讓人眼花繚亂。但更令人唏噓的,是那些高昂學費卻乏人問津的民辦本科。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它們,如今怎麼淪落到這般境地?這背後折射出的,又是怎樣的教育困境?高考之後,人心思變,耐人尋味啊。
先來看看數據。華南地區的民辦高校成為這次零投檔的重災區。
在歷史學科,廣東白雲學院、廣州工商學院等多所高校無人問津。就連電子科大這樣的名校,其中山學院的01專業組都沒能倖免。物理學科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廣州工商學院兩個專業組同樣門可羅雀。
這不禁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文科就業前景本就堪憂,無人投檔情有可原。但理工科向來是香餑餑,怎麼也淪為了雞肋?難道學生和家長已對這些本科學歷徹底失去信心了嗎?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找。民辦高校最大的問題,就是學費高得離譜。
動輒3萬到8萬一年,再加上四年的生活費,一個本科學位就要燒掉30多萬。這對普通家庭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再看如今的就業形勢,一個普通本科居然不如公辦大專吃香,花了大價錢,到頭來還沒人要,這種虧本買賣誰願意做?
更何況,缺錢的又何止學生家長?連學校都開始捉襟見肘了。近幾年,不少民辦高校都深陷招生難的泥潭。為了搶生源,各種手段層出不窮。可到頭來,學生進了校園才發現,除了一紙文憑,竟是一無所獲。教學質量低下,就業前景渺茫,錢沒少交,本事沒長進,說不出的憋屈。
久而久之,口碑自然越傳越差。學生和家長寧願選擇收費低廉的公辦專科,也不願再掏高價去民辦本科賭一把。畢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與其在一本畢業生面前自卑,不如早點出來掙錢養家,實在太現實。
但話說回來,民辦高校淪落至此,也不能全怪市場。
辦學者更應該反思,為何堂堂一所大學,竟淪為了印畢業證的學歷工廠?如此不思進取,把教書育人當生意經營,豈能不失人心?
眼下高等教育正處於轉型關鍵期。隨著人口紅利漸失,大學生多元化需求凸顯,高校必須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關鍵要在內涵建設上狠下功夫,以質量和特色贏得口碑。唯有立德樹人,培養有用之才,才能贏得學子和家長的信賴,實現可持續發展。
相比之下,公辦高校雖免於生存之憂,但同樣難逃改革之責。面對日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如何在錯位發展中突出重圍,考驗著每一所大學的智慧和勇氣。放眼世界,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唯有奮起直追,開拓創新,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擔當民族復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