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言:人生有三大難事,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父母的平庸,還有接受孩子的平庸。
但如果你和你對象都是北大畢業,從小就是個天才,那你能接受你的孩子考試個位數,在班裡排倒數嗎?
對於這個問題,北大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延慶無奈地回答:「我可以接受,而且我必須接受。」
畢竟在跟小學女兒鬥智斗勇的過程中,他幾乎瀕臨家庭的破碎。
天才爸爸和「笨蛋」女兒
「爸爸,我做不出這個題,你就不愛我了嗎?」
看著女兒滿眼含淚,丁延慶心裡又氣又急,他怎麼都想不明白,區區十以內的加減法,女兒怎麼學起來這麼費勁。
「爸爸沒有這個意思,咱們再看一遍這個題,你肯定沒問題的。」
丁延慶強壓下心中的怒氣,盡量讓自己語氣溫和一些,這個題,他今天怎麼都得給孩子講明白。
看著爸爸的臉色,女兒終於還是忍不住哭了。
在學校里她是倒數,上英語課一句都聽不懂,回到家完成作業之後,還要被爸爸強迫學習,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學習簡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了。
其實丁延慶心裡又何嘗不苦呢。
他6歲就能把整部新華字典背誦下來,跳級進入高中學習,年紀輕輕就考進北大,後來留在北大當教授。
妻子同樣是北大畢業的,甚至家裡的姥爺也就讀於北大,所以在女兒小時候,他們從來沒有擔心過學習成績的問題。
直到幼稚園之前,他們都採取放養政策,讓女兒盡情體會大自然,在日常生活的感知中開拓眼界。
身邊人也提醒過他們,要儘早對孩子進行啟蒙,免得孩子上小學之後跟不上課程。但丁延慶和妻子卻不以為然。
小學那點內容,一下午就能學完,有什麼好著急的呢?但女兒進入小學一個月後,丁延慶收到了老師的一通電話,徹底打碎了他的預期。
他萬萬沒想到,這樣一個學風儼然,而且高智商的家族,生出的女兒卻一點都沒繼承到天賦。
學校組織測驗,考10以內的加減法,全班36個同學,只有女兒不及格。
上英語課,所有孩子都聽得津津有味,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問答,只有女兒貌似神遊,一點都沒聽進去的樣子。
丁延慶聽著老師的話,心裡越來越著急。晚上回家之後,他迫不及待的跟女兒進行溝通,「為什麼上課不認真聽講?」
看著爸爸的臉色,女兒小聲地說:「聽不懂。」
丁延慶剛想發火,卻又靜下心來想了想,在老師給他看的英語課錄影帶里,老師用的辭彙,很多都是初中生才能接觸到的。
女兒在幼兒園期間,並沒有學習任何超綱的內容,他們夫妻倆也只給孩子講了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和漢字,至於英語更是一點都沒教。
如今小學課程跟不上,也不能全怪孩子,想要扭轉現狀,現在也只有快馬加鞭往前趕了。
「數學題不會,爸爸一個一個教,英語課聽不懂,咱們就從背單詞開始。」
於是一套系統的課後提升計劃開始進行了。
魔鬼訓練開始
四點放學後,丁延慶會把孩子接到自己辦公室,督促她完成作業,然後開始背單詞、預習、複習。
大概兩個小時的時間,女兒卻總是如坐針氈,本來就聽不懂,父親的強迫更是讓她產生的厭學心理。
於是總是學著學著就哭起來,丁延慶心裡也著急不已,一個哭一個怒,父女倆的關係幾乎斷裂。
丁延慶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在北大課堂上,面對幾百個學生都能侃侃而談,卻唯獨奈何不了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
好在課後的補習不是一無是處的,一段時間後女兒的學習成績明顯提升了,從倒數第一名,變成了班級中游。
但與此同時,強制學習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女兒的怠學情緒越來越明顯,對爸爸也不像以往那樣親近,甚至幾個月間身高沒有長高一厘米。
很明顯,情緒問題已經開始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甚至家庭和睦了。
就在此時,原本在雲南照顧母親的妻子回到了北京的家,看到父女二人劍拔弩張的樣子,還有孩子膽怯的神情,妻子叫停了這場訓練。
原本給孩子補習,就是怕她因為成績不好,遭到其他同學的議論,導致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現在反而是家長先讓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過猶不及,也該及時收手了。
丁延慶也反思了自己這段時間的作為,好像確實太過激進了,況且長時間跟女兒鬥智斗勇,他也越來越明白,或許有些事情是難以扭轉的。
「或許這就是天道吧,你沒辦法的。」
教育不在一時
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從小學起,他學習就從不用人督促,即使幼年在農村長大,也總是抓住一切機會學習。
他小學生活在吉林的一個小村莊里,身邊各個家庭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更別提有什麼課外書籍了。
一本新華字典就是丁延慶的全部讀物,等到把字都認全了,他就挨家挨戶去借書看,不管是文學還是雜誌,一切文字都讓他欣喜。
到了上學的時候,只要沒有課,丁延慶就泡在學校圖書館裡。
14歲考入高中,身邊其他同齡人都在家裡人的催促下輟學打工了,所以他格外珍惜上學的機會。
高中三年除了吃飯上廁所就是學習,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每門考試都是第一。
高考時丁延慶以幾乎滿分的成績考入北大,又遇到了同樣高智商的妻子。
這一切太順理成章,以至於他沒有想過,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和妻子一樣有天分,比如女兒。
其實就算考不上好大學又怎樣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分,比如女兒就很喜歡閱讀動物相關的書籍。
平時一學習就坐不住,看起動物科普來,可以幾個小時都不挪地方。就算學習不好,也不代表孩子不是好孩子,何苦拔苗助長。
想通之後丁延慶就不再強迫女兒學習了:「我接受孩子的平庸,每種花的開花周期不同,每個孩子也是這樣的。」
身邊人對此並不理解,覺得夫妻倆都是高知,生出來的女兒在班裡當倒數,這委實說不過去。
但丁延慶卻打定主意不再超前教育了,這不僅是對孩子的傷害,給輔導作業的家長也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如今丁延慶給孩子恢復了放養模式,令人驚喜的是,缺少了父母的逼迫,女兒的成績卻沒有下滑,如今穩定在班級中游,學習的勁頭也越來越高。
家裡又恢復了平靜和睦。
丁延慶想通了這一關節,但很多家長還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執念里不可脫身。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試想一下,當我們初為人父人母之時,唯一的期盼就是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外界的競爭和父母自身的攀比心理,我們對孩子的期許開始不斷攀升。
學習成績要好,課外要學習才藝,不是在課堂上,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
孩子學的苦,家長卻美名其曰「為了你好。」為此鬧出了多少悲劇。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也面臨教育問題
2021年,武漢有位母親在輔導作業時,情緒崩潰,揮刀砍傷兒子,而後自殺身亡。
後續調查發現,這位母親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已經連續加班很長時間了,在輔導作業時,孩子不好好學習,家庭和事業雙雙令人失望,最終成為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此網友態度分化鮮明,有人認為這位母親太過激進,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但也有人感同身受。
「沒輔導過作業的人不會理解的,那種時候真的氣到無法思考。」
「這孩子也是可憐,一輩子都要生活在害死母親的愧疚中了。」
這樣的悲劇讓人唏噓,也讓人警醒。
在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父母想要「雞娃」,而是不得不往前趕。
以前是高考定終身,如今中考分流,一場考試下來一半的學生都要去往職業高中就讀。
學習的壓力陡然從高中蔓延到初中,甚至有了「小升初定終身」的說法。在這樣的氛圍下,家長很難不為孩子做長遠計。
但是所謂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並不是一味的強求。因材施教,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方向,激發孩子自有的潛能,才是有益的鞭策。
前段時間網上有段視頻溫暖了無數網友的心。
一個叫果果的幼兒園兒童在回家路上跟媽媽一問一答。
「媽媽,如果我考上北大你高興嗎?」
「高興呀。」
「如果我考上清華呢?」
「也開心呀。」
「那如果我烤上地瓜呢?」
「如果你能烤出又香又甜的烤地瓜,那媽媽也會為你驕傲的。」
這或許是教育最本來的樣子,我愛你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與你是否優秀沒有任何關係。
當刨除了一切外界的聲音,面對自己的孩子,你是希望他成為人中龍鳳,還是度過快樂幸福的一生呢?
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做家長的都需要捫心自問。
(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於互聯網。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精品長文創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