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完成兒子的手工作業,爸爸找專業師傅製作一套紙殼「盔甲」,一聽要花500元瞬間變臉……正值寒假,許多家長都在為小朋友的手工作業犯難,電視劇《歡樂家長群》中的這幕劇情引發廣泛討論:「小學生手抄報已經從60元漲到了100元」「老師能不能布置一點孩子力所能及的作業」。
在鼓勵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習題冊等傳統作業要求少了,集趣味性與知識性於一體的手工作業多了。聽起來,這多元多樣的作業,既能激發孩子興趣,也能鍛煉動手能力,但實操一番便能捕捉到家長的頭疼之處——剛上小班的小朋友,控筆尚不利索,便被要求畫出家庭成員;剛讀一年級的小學生,字還不認識多少,就得交出一份龍年畫報。更有甚者,有學校為了彰顯「環保」理念,要求製作燈籠只能用廢舊材料;有的為了湊上「非遺」熱鬧,介紹傳統年俗還非得跟「非遺」項目搭邊兒……本就低齡的孩子自然無法勝任,能打個下手已是不錯,參與感寥寥,又能獲得多少成長值?
超綱的手工作業,往往直接變成了家長作業。許多家長本就工作繁忙,也並不認可代寫代做,可又生怕直接不做或敷衍應付,給老師傳遞不重視、不配合的信號,讓孩子在一眾優秀作業面前傷了自尊。於是乎,要麼是擠出時間絞盡腦汁完成作業,累上加累手忙腳亂,要麼只能以「鈔能力」求助於電商平台。君不見,手工作業代做儼然成了一門生意。據調查,「代畫手抄報」的產品月銷售量少則100+,多則1萬+,一張4K紙大小的手抄報要價在100元左右,有店鋪類似產品已售出20多萬份。
說起來,超綱的手工作業,也不只存在於寒假。但凡有個節日、辦個活動,學校都有可能布置手工作業。某種程度上,這儼然成了功課成績之外的另一條攀比賽道,既然不能「卷」學業,那就在手工上比拼特色創意。但問題是,當一份作業完全超出孩子的能力,變成家長作業甚至花錢代寫,那麼孩子從中學到的,便只能是錯誤的價值觀念:自己不會就找家長,家長不會就花錢買。如此這般,還怎麼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呢?
教育最講究因材施教,超綱的手工作業顯然違背了這一點。少一些華而不實的花樣,多一點腳踏實地的要求,讓作業真正成為孩子的作業,這樣的手工才有意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評論員 杜梨
流程編輯:u031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