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一場作文大賽讓一批80後寫作者橫空出世,迅速走紅全國。剛剛過去的周末,第26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揭曉獲獎名單,這也是「新概念」三年線上複賽後首次回歸線下。
來自全國各地的190餘位文學新人齊聚上海,參加統一命題、限時三小時的現場創作。走過26年的「新概念」在當下向何處去創新?青年寫作「求新」究竟難在哪?
「參賽作文整體來說比較『乖』,少了那種橫空出世的驚艷感。」《萌芽》雜誌社副主編桂傳俍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新」並不僅僅指天馬行空開腦洞,或是一味標新立異,而是需要寫作者學習從日常中捕捉動人之處。比起規整、小心翼翼的文字,更希望能讀到體現「叛逆」「浪漫」一面的作品。「大部分文章容易向內觀,自我審視過多,看外部世界相對少。」他建議青年不妨轉向觀察他者,在和陌生經驗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寫出有意思的習作;避免陷入單一禁錮的套路里,有時文學需要遊離於「常規」的思維邏輯。
「過度追求標新立異,容易陷入刻奇陷阱」
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自1998年啟動,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和萌芽雜誌社創始主辦,發掘了張悅然、韓寒、郭敬明、周嘉寧、七堇年、張怡微等作者。不誇張地說,當年經由「新概念」成長起來的一批作家,如今已是文學界重要的有生力量,串起半部青春文學史。
在頒獎現場,記者採訪了多位獲獎得主。來自廣東的盧鈿希、江蘇的宋樂威、山東的劉齊家,還有浙江的駱澤棋、陳芊儒,因文學結緣,他們興奮地在展板前合影交流。「新概念」匯聚了天南海北的文學夢,也許他們並不一定以文學寫作為專業或未來職業,但在備賽過程中更確證了對寫作的這份熱愛。
「大型聯考我的作文分數並不高,有次60分只拿了40分。」江西高二學生汪子琳告訴記者,「無論文章寫得好與壞,寫作已經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我需要表達,也喜歡溝通,所以我會寫下去。」比起「正確」或「錯誤」,她更希望自己的文章觀點是可靠的、能在生活中踐行的。
「我不擅長標新立異,過度追求標新立異會喪失很多對世界的感知,看問題的角度會從『這是不是好的、大家可以受益的』變成『這是不是新潮的』,容易陷入刻奇的陷阱。」同時,她也記得有位老師這樣點評:「你的文字里流動著只屬於你自己的情感,所以我沒有辦法改動你這篇文章的結構,改掉了它就不是你的東西了。」她喜歡被這樣尊重,也希望更多的同學可以被尊重。
作為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之一,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倪文尖教過不少往屆獲獎學生,最早的一批已年過不惑。他認為,「新概念」之所以成為標誌性事件,對中學語文教育尤其是寫作教學的衝擊是相當深刻的。「隨著新概念不斷自我調整,中學語文教育和新概念當然存在差異,不能以『新概念』標準來考量作文,也不能用作文標準來看『新概念』。重要的是,有源頭活水不斷湧現。」他期待,個人寫作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間擁有更多的良性互動。
前不久,「中文創意寫作」正式入列中國語言文學二級學科。與其糾結中文系是不是培養作家,更多人意識到寫作這項技能本身正融入並嫁接到更廣泛的人文領域。「中文學科、中文系的發展空間變得更大,培養熟練的、有創意的寫作者,成為大學使命之一。寫作者的類型或作家存在方式也發生變化,文學創作可能依然是金字塔尖璀璨明珠,尤其是非虛構的各種應用場景的寫作會越來越有市場需求,其中蘊藏著巨大創造性空間。」倪文尖說。
期待更多寫作走出自我,進入時代經驗的表達
今年複賽兩道題目為《感覺像真的》和《今天網路沒信號》,選手可在兩題中選擇一題進行不限體裁的即時創作,限定字數不超過3200字(含標點)。《萌芽》首次在比賽間隙舉行「評委見面會」,主題為「通過我們理解複雜的世界」。「兩個題目貼近年輕人的成長環境,是我們這一代人經常反思的題目。」兩屆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萌芽》人氣作者汪月婷發現,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在改變,「但我希望可以尊重過去的我,尊重當時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我,尊重那時候自己創作出來的文字。」
大賽評委、作家周嘉寧表示,青年寫作者常常被視作「為賦新詞強說愁」,她直言從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以來,一直會聽到「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評價,「現在再看到這樣的作品,都會抱著非常珍惜、愛惜的態度,希望這樣的寫作者、這樣的寫作不被傷害,以一種最初的形態保存下來。」
尊重「為賦新詞強說愁」,還是跳出個體情緒?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省作協副主席葉立文評審後,總體感覺是「參賽選手語言功底不錯,語感流暢,修辭豐贍,有美學上的追求;但另一方面,內容多局限於個人情感體驗,現實性和對生活廣度的關注仍有待加強。青春文學不應局限在私人感覺與言說里,它也可以參與到時代經驗的表達中。」
在評委之一、作家路內看來,參賽者不用急著去模仿某種模板或套用某類修辭,「這可能對於十六七歲閱歷尚淺的青少年來說,挑戰很大,但不妨從現在開始嘗試,找到自己的敘事路徑和個人風格。」
與時俱進的豐富性是「新概念」保持勃勃生機的重要原因,讓許多年輕人嗅到了一種創新寫作的氣息。比賽的意圖並不是做文學上的篩選,更多是給青年提供契機表現自己。
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馬文運表示:26歲「新概念」能堅持不懈,絕非易事。「獎項的揭曉不只是一個結果,更是年輕人文學旅程的啟航,為具備潛力的創作者們提供更為廣闊的舞台。」業內期待,湧現更多富有個性和思考的創作,標識出青春寫作的前沿風尚,挖掘中國文學的無限可能。
作者:許暘
文:許暘圖:雜誌方、許暘 攝編輯:王筱麗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