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點制也好,等級制也罷,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手段往往附著於目標之後——那就是如何培養更具創新精神,更能夠滿足社會動態發展需要的人才
據報道,北京大學1月3日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文,介紹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以替代用績點統計成績的方式,引發社會熱議。

↑北京大學校門。圖源IC photo
過去,在高強度學業考核壓力下,很多學生為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卷績點」泥潭。因為績點在獎學金評定、保送生資格評選和申請國外大學時都佔有重要地位。有人形容,卷績點讓自己「感覺像是回到了高中的時候」。在頂尖高校,這種競爭更為激烈,學生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提高學業成績,由此也導致出現了「績點為王」的功利學習現象,而忽視了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實際應用。
改革無疑是順應優化大學生評價方式的應然之舉。事實上,不只是北京大學,早在2015年,清華大學就曾改革學業評價體系,變百分製為等級制。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採取了等級制的評定方式,但同時也保留了百分制,以便於成績的轉換和存檔。而且,改革試點在學生中也得到了很高的認同。據介紹,北大生科院在實行等級制前對學生的3次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們對這種評價機制的支持度達到了88%,超過了預期。
正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相關負責人所言,一門課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們認為從知識掌握上已經足夠好了,沒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達到95分以上。學院對本科生實行等級制、放棄GPA(平均成績點數,即「績點」)的目的,是為了給同學們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素質提升,參加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等等。
事實上,進入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學生已然經歷了一輪輪篩選,是學習能力最強的一群人,也是最具創新潛質的人才。緩解卷績點的焦慮,不僅有利於遏制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學習行為,也可以使學生更加舒緩、從容地去開展自主性的學習和創新性的探索。在強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大背景下,這一改革更值得關注與期待。
當然,等級制改革同樣也帶來了一些擔憂。績點制的優勢在於方便不同學校、專業的學生考評學習效果。以等級制代替績點制,將帶來跨專業、跨校乃至於跨國認可的問題。有人擔憂,不少外院系尚不認可等級制與優秀率,國外高校更是只接受GPA;也有人擔心,等級製取代績點之後,缺乏可量化、直觀的學業成績,會帶來保研、就業中的不公平問題。
事實上,對綜合、多元評價的探索,往往都會觸動公眾的樸素公平觀,容易引發公平性的爭議。在很多人看來,簡單、直觀的分數是最能確保公平的。公眾固然了解「唯分數論」「分分必究」的弊端,但在公平面前,「唯分數」似乎又是可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因此,教育評價改革總是在進退拉鋸中徘徊。
網路上對於公平的擔憂,應該得到尊重、理解和重視,但解決的辦法不該是投鼠忌器、因循守舊,而是應迎難而上,不斷完善相關評價機制,提高公開透明度,以守住公平底線。
績點制也好,等級制也罷,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手段往往附著於目標之後——那就是如何培養更具創新精神,更能夠滿足社會動態發展需要的人才。打破「唯分數論」,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實現評價改革目標,不僅需要學校層面的改革,也需要包括用人單位在內的全社會的配合,打破單一性評價,逐步實現評價標準的「從一到多」。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一陵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