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21日電(記者吳曉穎)「幺兒,起床吃飯了!」早上6點半,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摩尼鎮的新苗實驗學校校內一片寂靜,學生還在沉睡中,校長李修會屋裡的燈就亮了。每天清晨到食堂、寢室轉上一圈,查看備餐情況、喊學生起床吃飯,是60歲的李修會多年來的習慣。
新苗實驗學校目前約有1400名學生,主要來自四川瀘州,以及貴州、雲南等地,其中九成是留守兒童。有的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有的父母三年五載也難回家探望,孩子們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李修會的心,她下決心辦一所有溫度的鄉村學校。
從最初租土坯房辦幼兒園,到建成集幼兒園、小學、初中為一體的民辦寄宿制學校,辦學37年來,在李修會的帶領下,這所大山裡的學校用溫暖,精心呵護一株株稚嫩的「新苗」成長。
辦有溫度的農村寄宿制學校
新苗實驗學校坐落在川滇黔交界處的山區小鎮,周圍群山林立。走進學校,只見朝陽映照著校門外牆;在涼亭里、開放式圖書長廊邊、操場上,隨處可見下象棋、看書、打球的孩子。
對學生,李修會親切地喊他們為「幺兒」,學生們則稱呼她為「大李老師」或「大李媽媽」。

2023年9月7日,李修會(左一)課間和學生們在一起。新華社發(王梓赫攝)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老師們會為留守兒童過集體生日,在食堂就餐時師生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課餘時間老師跟學生談心、輔導功課。有幾名無親屬撫養的事實孤兒常年以校為家,趕上過年,吃住都在學校的李修會陪這些留校孩子一起吃團年飯,給他們發壓歲錢、買新衣服。
儘管學校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溫馨環境,但老師的關愛不能代替父母的親情,新苗實驗學校設有親情電話和親情視頻室,鼓勵孩子多和在外務工的父母聯繫。在90後英語老師代龍江班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個學生每周至少跟父母通一次電話。
代龍江曾是留守兒童,他深切意識到「親情溝通」的重要,「家長即便無法常伴孩子身邊,也要和子女保持密切交流實現『情感在場』。」
讓每個孩子閃「光」
「我成績差,感謝老師沒有放棄我、幫助我。」在每學期都會舉行的「師生情面對面實話實說」活動上,11歲的小熙主動舉手,磕磕巴巴地發言,贏得在場師生鼓勵的掌聲。
家住貴州省茅台鎮的小熙是一名「特別」的孩子,班主任王永興還記得,一年級剛入學,小熙上課時在教室亂跑,不開心時滿地打滾。四年時間過去,在老師的陪伴下,小熙能安靜坐在課堂上,學會了認字寫字、自己穿衣洗漱。「小熙的智力、知識水平遠低於同齡孩子,我們能做的是教他讀書識字,幫助他更好地與人交流,融入社會。」王永興說。
建校以來,新苗實驗學校接收的學生中不少是「掉隊」的孩子,還有殘疾、智力發育遲緩兒童。對奪得2023年世界殘疾人田徑錦標賽男子T54級400米輪椅競速冠軍的胡洋來說,新苗實驗學校是他逐夢體育的啟航之地。當年,正是在「大李媽媽」的鼓勵下,左腿高位截肢的小胡洋邁出了和其他同學一起上體育課的第一步,還喜歡上了打籃球,之後走上了體育競技這條路。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只是發芽、成長的『節奏』不同。老師要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並不斷呵護培養,靜待花開。」多年從教經歷讓李修會深切體會到,一旦學生的「光」閃爍起來,將會影響他們一生的成長。

2023年9月7日,學生們課間在開放式圖書長廊台階上讀書、寫作業。新華社記者 吳曉穎 攝
拓展教育的寬度和厚度
「左手抓住稻稈中間,右手握鐮刀,刀口向下斜著切,小心不要割到手。」在新苗實驗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的一片稻田裡,黃澄澄的稻子隨風搖曳,老師再三叮囑學生割水稻的注意事項。實踐課後,一名學生在觀察日記中寫道:「我看著稻子從綠色變成了金黃色,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孕育過程,體會到耕耘與收穫的辛勞。」
這是新苗實驗學校挖掘鄉土資源,打造的「植物養護」「快樂農場」校本課程。佔地60畝的勞動實踐基地被劃分到全校每個班級,由學生負責開墾、種植、管理、收穫,全程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感受氣候節令的變化,體驗穀物、果蔬種植的過程。

2023年9月6日,學生們在上扎染課。新華社發(王梓赫攝)
為了豐富住校生的課餘生活,鄉村少年宮和社團活動已開展多年。學校聘請多名校外專業老師,開設扎染蠟染、繪畫、書法、舞蹈、棋藝、籃球、烹飪、音樂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在學校樓梯間牆上、教室內,隨處可見學生製作的扎染蠟染、書法繪畫等作品,給校園增添了不少亮色。
在李修會看來,鄉村教育要辦出特色,有寬度、厚度。多年來,在政府支持下,李修會和山區的老師們共同努力創造條件,讓四周的山峰不限制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更多可能性,讓希望的種子在田野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