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校博物館展出了一張編號為001的博士學位證。而它的主人,正是帶領中國奧林匹克數學隊連續五年拿下世界總分第一的「天才數學家」張築生。
然而令許多人大跌眼鏡的是,正是這樣一位無比優秀的數學家,居然直到去世都沒有被授予「教授」職稱。不僅享受不到任何津貼,甚至只能在北大領到最基本的教師工資。
他為何會面臨這樣的境遇,在他的身上又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鞠躬盡瘁,成績斐然
1986年,結束了在美國遊學生活的張築生回到了母校北京大學,立刻就成為了北大校園裡最閃耀的一顆新星。當年,他就被評為數學系最受歡迎的老師,甚至還因此受到了校領導的重視。
和其他的數學家不一樣,張築生除了對數字極其敏感之外,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語言天分。不管是多複雜的數學模型,他都能用最淺顯的語言將它講解清楚。
正因為如此,北大的校領導們決定派給他一件艱巨的任務:編纂出一套系統的高等數學教科書。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並不均衡。尤其是在數學領域,全國的各個高校都「各自為政」,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門。在這種情況下,急需有人挺身而出,編寫出一套基礎的高數教材。
在得到消息之後,張築生身邊的好友們卻勸他趕緊丟掉這個燙手山芋。原因很簡單,一旦踏入了編教材這個門檻,就意味著要放棄對於頂尖學術成果的追求,從此只能做一個簡單的「教書匠」。
尤其是在北大這樣的頂級學府中,一個只會編教材的老師註定得不到重用,甚至連以後的晉陞和評比職稱都會難上加難。
張築生明白好友的好意,但還是依然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比起那些所謂的榮譽和稱號,他更想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一點不一樣的貢獻。
在之後的時間裡,張築生的人生只剩下了兩件事:講課和編教材。他經常騎著自己破舊的自行車穿梭在北大校園中,就連吃飯都是匆匆解決。整整五年的時間裡,他沒有任何休閑娛樂,甚至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他的書房裡堆起了像小山一樣的手稿,還有一把一把的空筆芯。
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張築生編寫出了三本用於高校教學的基礎教材,而其中的《數學分析新講》,更是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好評。
然而命運卻是如此的不公,在教材編寫完之後的1990年,他就被查出了鼻咽癌。隨後的12年時間裡,張築生一直都在接受放射療法,與病魔作長期鬥爭。
雖然張築生的身體一直飽受折磨,但是他卻一直沒有離開過摯愛的講台。在患病後期,他還主動請纓,成為了我國數學奧賽國家隊的主教練。
從1995到2000這五年里,張築生瘋狂的透支自己的健康,最終為國家換來了無數榮譽。他帶領的國家隊不僅連續五年總分世界第一,甚至還培養出了三位奧運金牌選手。
即便是這樣輝煌的成績,卻依舊沒能讓他得到「教授」的職稱。因為他將所有的時光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因此缺乏頂尖的科研成果。
但是張築生本人卻絲毫不以為意,甚至不顧身體的病痛執意留在他摯愛的講台上。因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數學和教學讓他難以割捨,其餘的都是身外之物。這一點,從他過去的人生經歷中,就可見一斑。
命途多舛,身殘志堅
1940年,張築生出生於貴州的一個小山村。從小,他就不是一個被命運所眷顧的人。
兩歲時,他就意外患上了腦膜炎,在那個偏僻的小村裡,醫療水平非常落後,因此他的治療之路也極其坎坷。雖然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父母為他攢齊了醫療費,但是由於送醫太晚,導致他留下了明顯的後遺症--小腦萎縮。
雖然沒有影響到他的智力,但是他的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直到他三四歲時,才勉強能獨立行走。
這還不算結束,幾年過後他又意外摔斷了左臂。原本經歷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就能讓他康復,但是張築生卻偏偏碰上了醫療事故,導致其患上了敗血症。
雖然在搶救中他撿回了一條性命,但是左臂的肌肉和神經卻徹底萎縮,也讓他落下了終身的殘疾。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雖然身體上屢遭重創,但是張築生的大腦卻出奇的「靈活」。從幼年起,他就展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五年級時,他就參加了一個中小學生髮明大賽,最終拿回了一等獎。
經過了多年的刻苦學習,到了1959年,19歲的張築生考上了四川大學數學系。從此,他拜別父母,離開了這個生活了十幾年的小山村。
在川大的學習生活中,張築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經過了四年的刻苦學習之後,他就留校任教了。之後,他的生活里就剩下了數學和教學,甚至還利用課餘時間不斷進行深入學習,最終拿到了北大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在北大,他遇見了自己的恩師廖山濤。這個已經在數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者從見到張築生的第一面起,就對這個身殘志堅的年輕人產生了極大的好感,在他的帶領下,張築生的學術成就突飛猛進,甚至破解了「四大猜想」之一。
由於他的成果格外突出,因此北大中的數名老師集體聯名,要求對張築生授意博士學位。但是當時的北大還沒有成立博士制度,研究生已經是最高學歷,因此這個要求遲遲不能被滿足。
後來,還是在北大校長的斡旋下,學校為張築生單獨舉辦了一次特別的答辯會。而這次特殊的學術活動居然吸引了全國上百名數學家的參與。
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張築生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學術推理,而他如魚得水般的表現也得到了所有專家的一致好評。就這樣,他成為了北大的第一位博士,也拿到了這個編號為001的博士學位證書。
後來,他又被公派去美國遊學。在結束了海外進修生活之後,他選擇再次回到北大,成為了一名普通教師。直到去世前,他都依然過著最簡樸的教書生活。他的肩膀上,永遠是一層薄薄的粉筆灰。
結語:
2002年,身體已經每況愈下的張築生卻還是不願離開他的講台。在一次監考中,他倒在了學生面前,倒在了這個他堅守了幾十年的講台上。
在被學生們送完醫院之後,他病情快速惡化,僅僅一個月之後,他就永遠的離開了人世。
張築生將一生的時間都奉獻給了他摯愛的講台,也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學子。雖然他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術研究的執著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並且繼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