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官生在國子監的生活

2023年08月01日15:22:03 教育 1763

北京晚報》7月11日刊登文章談到在通州區張家灣存有琉球國墓地,這讓我不禁想到,在北京國子監還存有明清兩代琉球國官派學生在北京留學的遺址——琉球學館,那裡存有他們在北京學習和生活的記憶。

琉球歷史的相關資料中得知,古代琉球國向中國派遣官生是從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的,到萬曆七年(1579年)共派官生23批80餘人。清朝建立以後,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開始,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共派官生9批計49人。

筆者曾公派在沖繩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任教,著重研究中國和琉球國的文化交流史,就琉球國派遣官生到北京國子監留學的歷史做過調查。本文向讀者介紹清代時第四批琉球官生在北京的經歷。

琉球官生在國子監的生活 - 天天要聞

國子監琉璃牌坊 攝影:方非

冊封新王選官生

明初,琉球國向中國選派的官生都是土生土長的琉球人明朝中期,當時的琉球國王考慮到本國急需文化、教育、造船、航海、建築、手工業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就向明朝皇帝提出請求,希望派這些方面的人才移民到琉球國。明朝皇帝准其所請,從福建派了數十個家族的專門人才移民到琉球國,在那霸港口海邊的一個叫「久米」的地方建立村落,集中居住。琉球當地人稱他們為「閩人三十六姓」。因為這些中國移民有文化或有專門技術,頗受琉球國王器重。他們的子孫繁衍壯大,成為琉球國國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那時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派往中國的官生大多數都從久米村的三十六姓中選拔。

乾隆十六年(1751年),琉球國國王尚敬去世,次年新王尚穆即位。乾隆帝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特派當時的國子監官員、翰林院編修全魁任正使,編修周煌任副使,前往琉球國冊封新王。在冊封活動中,尚穆提出請求,要派第四批陪臣子弟到北京國子監讀書。冊封結束回國後,全魁和周煌向乾隆帝上奏了這件事,禮部接到乾隆帝的命令後商議,認為按照康熙雍正年間的慣例,應予以同意,希望這批官生同下次進貢使一同來華。禮部把商議的結果上奏,乾隆予以批准,並指示由福建巡撫通知琉球國王。

尚穆接到通知後,開始進行選拔,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公布選拔結果。擬派的官生是:梁允冶、鄭孝德、蔡世昌、金型四人,都是久米村出身的青年。琉球國王上奏乾隆帝,讓這四人隨同進貢使毛世俊一起,到北京入國子監讀書。

第四批琉球國官生中,梁允冶時年29歲,其祖父梁得宗曾任琉球國正議大夫,並在康熙年間擔任進貢使到過北京。其父梁錫光任都通事,家裡藏書甚多。梁允冶自幼喜歡讀書。日夜吟誦,選拔時名列第一。

鄭孝德時年26歲,其祖父鄭士也曾任正議大夫,雍正年間曾任進貢使出使北京。其父鄭國觀在福建學習過,乾隆年間任都通事出使北京,因病去世,賜葬通州張家灣琉球國墓地。鄭孝德自幼熱愛學習,曾隨紫金大夫蔡宏謨出使北京,並為父親掃墓。

蔡世昌時年24歲,其祖父曾任上大夫,其父曾任正議大夫。

金型的家族是久米村的名門望族,金型喜讀書,曾從福建省購入大量書籍,日夜苦讀,但體質較弱。

陪同這四名官生的還有四名跟伴,分別為:大福嶺、哈立、島福、由無巳,負責照顧他們的生活。

琉球官生在國子監的生活 - 天天要聞

作者在沖繩媒體上刊發的琉球學館相關文章

生活待遇屬上等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四名琉球官生隨進貢使毛世俊等,共200餘人分乘兩艘進貢船,裝載貢物、馬匹、硫磺等貨物從那霸港出發,歷時四十餘天,於3月3日到達福州,入住專門接待琉球國進貢使的福州館。8月12日,這四名官生隨進貢使等15人,在福州官員護送下,先到杭州,再沿大運河北上,於10月14日到北京通州張家灣下船。清政府禮部派人來接,乘馬車進入北京城,入住城南接待外國使臣的會同館。進貢使毛世俊等忙於拜會禮部及有關部門,交割貢品,參加各種接待活動,準備晉見乾隆皇帝。四名官生則在館舍準備入學事項,這一年的正月,他們首次在北京度過,北京的繁華熱鬧和零下15攝氏度的嚴寒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國子監得知琉球國官生已經到京,十分重視,開始為他們做入學準備。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大學校長)觀保、全魁對他們的管理、教學事項做了安排,指派博士張鳳書、助教林人魁為管理負責人。選拔學識深厚、為人老成的湖南貢生潘相為常設教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四名官生來到了國子監。國子監有一座叫彝倫堂的大殿,是國子監祭酒的辦公處。琉球學館在彝倫堂後面,一座叫做敬一亭的建築的西側。學館有正廳三間,正廳上有一塊匾額,上書「海藩受學」四字。門的兩側有楹聯,上聯是「所見異,所聞異」,下聯是「此心同,此理同」。這三間正廳是管理官員和教師的辦公處。正廳後面還有後廳五間,中間是講堂,左、右各兩間是四名官生的住處,每人一間。

學習開始之前,潘相老師首先對這四名琉球國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對他們說:讀書首先要明確目的,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不能以追求高官厚祿為急務。學習方面要從基本理論開始,循序漸進,不斷思考、辨別和實踐。其次要注重道德規範,為人處世要講求「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

入學後,四名官生立即投入緊張的學習中。在潘相所著的《琉球人入學見聞錄》一書中,對四人的學習態度評價甚高,他還贈給鄭孝德座右銘:「欲為海國無雙士;來讀天都未見書。」並贈給蔡世昌座右銘:「人在海邦推俊傑;學從京國問淵源。」

按照以往清政府給予琉球國官生的待遇,琉球國官生在學期間,每人每日有白米2升、雞1隻、肉2斤、豆腐1斤、香油4錢、醬油4兩、醬4兩、鹽1兩、米酒1瓶、菜1斤。衣物方面,每人冬季可領細羊皮襖1件、絲棉中衣1件、貂皮帽1頂、鹿皮鞋1雙,春秋兩季每人可領緞面棉袍2件、中衣2件、緞靴1雙、馬皮靴1雙。夏季每人可領硬紗袍1件、單布袍1件、棉布中衣1件、涼帽1頂、皮靴1雙。筆墨銀每人每月有1兩5錢,實際是供他們零用。按照當時中國和琉球國物價水平,這樣的待遇是上等人才能過的生活。

不幸的是,入學不到一個月,時值冬末,金型因體質較弱,染病卧床,高燒不退。鄭孝德以及他的伴讀也同時病倒。乾隆皇帝連續派太醫院數名醫生前來國子監進行治療,鄭孝德漸漸痊癒,而金型終因治療無效病逝於學館。金型死後,乾隆皇帝厚加撫恤,賞銀300兩,100兩用於營葬,200兩用於撫恤其在琉球的家屬。金型照例葬於通州張家灣琉球國墓地。金型和鄭孝德生病期間,梁允冶像兄長一樣日夜看護。金型病故後,梁允冶又安排營葬,月余不得休息,隨即病倒在床,不治而亡。按金型所受的待遇,梁允冶也葬於通州張家灣。

琉球官生在國子監的生活 - 天天要聞

琉球學館模型 攝影:黃茜茜

學業有成受重用

蔡世昌與鄭孝德學習刻苦,鄭孝德曾寫過一首描寫深夜讀書情景和學習心得的詩,詩曰《冬夜書懷》:「寒冬冷月照書帷,夜半擁爐有所思。學步常憂中道廢,潛修寧願外人知。心從靜後能忘我,文到神來自得師。傾覆須先防未滿,悔尤每自小瑕疵。」

國子監從祭酒、管理官員到潘相老師對這兩位官生都格外照顧。學習之餘,不時帶他們同游北京名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官員張函輝、張禺齋及教師潘相邀請鄭孝德、蔡世昌同游陶然亭並各賦詩以記其盛。蔡世昌賦詩《游陶然亭》:「高台一上思悠悠,且喜黃花插滿頭。碧水青山搖草樹,名山畫景擁城樓。一時詩酒同清賞,百代風流紀騰游。況有雄談驚四座,更教遠客豁雙眸。」

在北京學習期間,琉球國官生與故鄉的通郵,一般通過琉球國駐福建的辦事處,由福建來京人員帶來。每當有福建的人員來北京時,兩人都去打聽有無家信,希望聽到有關家鄉的消息。每當接到家信,都無比高興,反覆誦讀,以慰思鄉之情。鄭孝德寫過一首描述接到家信的詩,非常感人:「海外一漂渡重洋,舌薅筆耕傍六堂。回憶離家經六載,思親何曾一日忘。年年空做登樓賦,雁飛曾不到炎荒。有客忽從榕城至,遣我平安書一囊。開箴驚視眶施淚,捧誦一過喜欲狂。天相蓬廬常迪吉,慈母康寧晚景昌。從知萬金何足貴,置書懷袖樂無疆。孤身遠道雖未返,歡心何異到家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一月,琉球國王尚穆上奏乾隆皇帝,考慮鄭孝德、蔡世昌已經學習四年,請求允許他們隨同當年進貢使馬國器和梁輝一起回國,以發展本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乾隆皇帝下旨同意,並厚加賞賜。

蔡世昌、鄭孝德回國後,受到尚穆的重用。蔡世昌先擔任紫金大夫,主持制定國家法律《琉球科律》,後來又升任國師。他策劃建立官學,被任命為首任校長,為琉球國的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鄭孝德回國後,任紫金大夫,他的漢文化功底深厚,至今縣立博物館還保存著他的書法作品:「驊騮騰綉陌;鵰鶚遠風塵」。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魯寶元(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

流程編輯:u03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從「黑洞」到「2+X+Y」,解密復旦理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 天天要聞

從「黑洞」到「2+X+Y」,解密復旦理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在復旦大學《物理前沿導論》的課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紹黑洞吸積理論。這門由32位物理學科骨幹教師輪流介紹各自研究方向的學科導論課程始於2024年,覆蓋了物理學系所有研究領域,幫助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概覽學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
60多名學生組團退裙!涉事學校致歉 - 天天要聞

60多名學生組團退裙!涉事學校致歉

近日,一名店主稱,4月底,瀋陽一職業技術學校60多名學生集體網購衣服,參加完運動會後又集體以「質量問題」為名退貨退款。店主表示,自己的這個服裝鏈接被封了三個月,三個月都賣不了,損失8000元左右。店主稱她在學校官網看到學生們穿著自家店鋪的衣服,吊牌都沒有摘,而且退回來的衣服看到上面還有草。5月3日,話題「校...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 天天要聞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邊巴卓噶在自己創辦的學校前(4月23日攝)。全國勞動模範、39歲的邊巴卓噶是西藏現代服務業技工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創辦學校那年,邊巴卓噶才20歲,她希望通過技能培訓,改變部分農村孩子沒技術、薪酬低、走不出大山、養不起家庭的狀況。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 天天要聞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匈牙利媒體報道:根據中央統計局(KSH)的最新數據,匈牙利考取駕照的平均價格在四年內上漲了 60%,由於汽油、維修費用以及教練費等成本都更加昂貴,使得獲取駕照的費用可能高達 80 萬至 90 萬福林。然而,問題不僅僅是成本普遍上漲,人們對待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 天天要聞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同舊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個近些年喊得很響的理念——教考銜接。什麼是教考銜接,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什麼,高考就考什麼。大家知道,舊高考也有一個喊得很響的理念——以考定教。這個理念指揮了高考十幾年,其弊端已經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