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由此所引發的校園暴力話題也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於2016年頒布《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
針對學生之間通過語言、肢體等惡意或蓄意手段所造成傷害的校園暴力行為,要求在各地中小學進行專項整治。
校園暴力,不僅僅是校園霸凌。有時同學間的一個綽號同樣會在那些敏感少年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創傷,咎其背後原因是可怕的語言暴力。
張寶書通過對校園暴力的不同類型調查發現,中學生曾遭受過語言暴力所佔比重最高,達到41%。
這表明語言暴力成為校園暴力中最常見的類型,可能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學生更容易患飲食障礙、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疾病。
語言暴力作為問題行為的一種,其形成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而家庭因素作為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對青少年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
根據以往研究,父母衝突能夠直接影響青少年語言暴力。但是父母衝突常常難以避免。
特別是父母衝突被廣泛地界定為父母之間發生的各種分歧,不僅包含言語或肢體上的衝突,也包含意見不合或是選擇冷處理等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將父母作為模仿對象,父母的行為能夠對子女的行為表現造成影響。
如果父母在家庭衝突中常常使用言語攻擊,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在面對與他人的矛盾與衝突中,更容易表現出語言敵對行為。
且知覺父母衝突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現語言暴力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校園語言暴力現象普遍存在,而有效預防和減少校園語言暴力對青少年成長的傷害,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父母衝突作為家庭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青少年校園語言暴力的形成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研究著重研究父母衝突對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機制。
一、校園語言暴力
概念界定
校園語言暴力是指使用謾罵、嘲笑、詆毀等侮辱性的語言,導致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創傷。
陸曉康認為校園語言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內,教師與學生之間或者學生間相互使用辱罵、污衊、諷刺等言語,對他人心理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
崔曉玉則認為校園語言暴力是指同學之間恃強凌弱式的惡意嘲笑、辱罵、譏諷等行為。
整合已有研究,研究認為校園語言暴力形成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行為的表現方式。即通過嘲笑、辱罵、諷刺、等言語表達方式與他人產生言語衝突。
第二,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即對他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因此研究對校園語言暴力的概念界定為學生在校園內通過相互使用辱罵、污衊、諷刺等言語表達方式給對方心理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
校園語言暴力的測量
有關校園語言暴力的測量,國內大多是研究者自編的問卷。
杜艷芳、張藝瓊自編「小學校園語言暴力現狀調查問卷」,主要涵蓋校園語言暴力的發生情況和處理情況兩個維度,共13題。
該問卷的研究主體為小學生,測量結果可以直觀反映出校園語言暴力的發生情況,但對於語言暴力中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以及語言暴力的類型缺少明確的劃分。
劉佳關於高校學生間精神暴力問題的自編問卷,共設有43個題項,包括精神暴力受害者和實施者兩個部分,共三個維度,即語言暴力、隱私侵犯和冷處理對待、行為控制。
採用李克特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暴力現象越嚴重。該問卷主要對大學生的精神暴力問題進行調查,通過施暴者和受害者兩個角度調查研究,更加全面地反映問題行為。
校園語言暴力的相關研究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表明,校園語言暴力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王禮申等人在以700名初中生為被試的研究中發現,在校園暴力類型中,語言暴力所佔的比重為50.8%,肢體暴力為23.8%,不良行為為25.7%,其中語言暴力所佔比重最高。
劉曉梅在針對學生在校園內遭受到的不同類型暴力的調查中發現,語言暴力的受害者佔比30.1%,所佔比例最高。
其中男生所佔比例36.7%,女生達到24%,且初中階段相較於其他階段所佔比重最大。
由此可以看出,校園暴力事件中,語言暴力出現的頻率較高,且初中生在與他人交往中更容易出現語言暴力行為。
語言暴力可以分為書面和口頭兩種表達方式。書面語言暴力通常是以書面文字呈現對他人的言語傷害。
例如通過微博、QQ、微信等網路社交平台進行的謾罵、指責等語言暴力;或是通過校園公共設施來塗寫刻畫暴力語言,以此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口頭語言暴力即通過造謠污衊、孤立或是諷刺嘲弄等行為,給他人精神和心理上造成傷害的行為。例如給別人起一些侮辱性的綽號、挖苦別人的生理缺陷等。
徐棟在研究中發現,在語言暴力類型中,謾罵他人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2.4%。而故意詆毀他人佔比最小,只有13.7%。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學生之間的語言暴力現象頻發。且他們不能做到相互尊重,反而同伴間相互嘲諷和謾罵,這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二、初中生知覺父母衝突、情緒不安全感和親子依戀對校園語言暴力的影響
知覺父母衝突對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的直接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知覺父母衝突能夠正向預測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進一步說明,子女知覺父母衝突強度越大、頻率越高、解決情況越差,則越容易出現語言暴力。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會通過對周圍人或者事物進行模仿和學習來強化自身的社會行為。
在青春期階段,子女認為父母依舊是自己學習和模仿的範例,父母在子女的成長環境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所以良好的父母關係有利於子女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子女樹立好的學習榜樣。
但如果父母在相處過程中經常發生衝突與矛盾,例如言語上的敵對行為,以及不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會給子女帶來消極影響。
子女會通過觀察模仿,在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來,會讓子女誤認為語言暴力是解決衝突的辦法。
因此,在面對父母衝突時,子女會通過模仿學習衝突的模式,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出現語言暴力。
另一方面,子女在知覺父母衝突後會產生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
無法自我調節之後,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很容易將這種消極情緒帶給他人,與他人發生衝突,從而採用言語攻擊來解決。
知覺父母衝突對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的間接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知覺父母衝突可以顯著負向預測親子依戀,而親子依戀又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
也就是說,親子依戀能夠減弱知覺父母衝突對校園語言暴力的影響。
相關研究表明,親子關係能夠有效保護青少年語言暴力。
知覺父母衝突通過影響親子依戀間接作用於校園語言暴力。知覺父母衝突會對親子依戀的安全性造成威脅,安全性較低的親子依戀更容易出現校園語言暴力。
因此,知覺父母衝突能夠通過親子依戀對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產生影響。
研究顯示知覺父母衝突及各維度均與親子依戀呈顯著負相關,即知覺父母衝突水平越高,親子依戀安全程度越低。
原因可能是根據家庭系統理論,知覺父母衝突會使子女擔心家庭的穩定性,更容易破壞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
Bhavnagri等人在研究中發現,若父母的婚姻質量較差,他們會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子女轉移到處理夫妻問題上,減少對子女的關心,無法良好的養育子女,從而間接影響到親子關係。
而這種不良的親子關係,可能會導致子女語言暴力的出現。
因此,當子女在知覺父母衝突後會產生恐懼、憤怒等情緒,導致選擇逃避,開始漸漸疏遠父母,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從而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面對衝突更易採取語言暴力。
除此之外,研究還探究了情緒不安全感在初中生知覺父母衝突和校園語言暴力之間的作用。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加入了情緒不安全感這一變數後,初中生知覺父母衝突對校園語言暴力的直接預測作用降低但仍然顯著。
情緒不安全感在初中生知覺父母衝突對其校園語言暴力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知覺父母衝突能顯著正向預測情緒不安全感,而情緒不安全感能顯著正向預測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
情緒安全感理論認為,子女知覺父母衝突水平越高,越容易產生情緒不安全感。
子女長期處於父母衝突的壓力性情境中,會提高自己對消極情緒的感受性,且長期的父母衝突情境會對家庭氛圍造成不良的影響。
在這種消極的家庭氛圍中,子女對父母的積極情感的敏感性會降低,從而使情緒不安全感增加,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降低,使自身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中。
當消極情緒無法調節和控制時,更易出現校園語言暴力。
三、教育啟示
知覺父母衝突與情緒不安全感、親子依戀以及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之間的關係反映出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的複雜性。
同時也反映出家庭作為影響個體發展的環境因素,對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而父母關係作為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家庭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研究發現,知覺父母衝突不但能對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還可以通過情緒不安全感、親子依戀間接影響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
為了進一步減少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引導父母減少或恰當衝突,營造和諧家庭氛圍
家庭作為個體重要的成長環境,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給子女帶來的影響。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充滿爭吵的環境中,往往會加劇其產生心理問題的速度,會對其心理和行為造成嚴重的後果。
因此,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了保障。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應將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關係作為重點,父母關係在家庭氛圍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父母應在相處中給予對方足夠的信任和尊重,減少不必要的衝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夫妻雙方能夠培養相同的興趣愛好,遇到問題能夠做到坦誠相待,為自己和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其次,夫妻雙方在相處過程中應盡量減少衝突行為。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衝突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初中生校園語言暴力,還可以通過破環親子之間的關係,造成語言暴力的出現。
一方面,父母衝突會製造緊張的家庭氛圍,使子女感覺到恐懼不安;另一方面,衝突中的父母會忽視子女的需求,因此形成不安全的親子依戀。
所以父母雙方應在爭吵時,應盡量讓孩子迴避,降低對孩子的消極影響,盡量不要讓孩子知覺到父母之間發生的衝突。
但如果一些衝突無法避免,父母也應該引導孩子採用合理正確的方式去解決,例如用良好的言語溝通和情緒表達,冷靜客觀的分析問題所在,積極耐心的解決問題。
這其實也是在教育孩子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遇到衝突或者意見不合的時候,應該怎樣去有效地解決。
父母作為家庭的核心領導人物,在家庭中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要讓孩子在充滿歡樂和關愛的家庭中健康成長。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親子依戀水平
父母應將衝突轉化,注重溝通,減少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高質量親子依戀能夠有效緩解初中生知覺父母衝突對其校園語言暴力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父母與子女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有研究表明,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具備幾個條件: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與孩子應相互尊重和信任;和孩子一起活動;多與孩子交流其感興趣的內容,開展良好互動。
父母應學會調控自身的情緒,減少消極影響。父母衝突會阻礙甚至破壞良好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
由於處在青春期階段,大多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很容易捲入到父母衝突中而無所適從。
面對父母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使他們內心感到痛苦和煎熬,時刻擔憂父母的關係,有些學生因無法有效應對父母衝突出現逃學甚至厭學的行為。
因此父母雙方在出現衝突時不要遷怒於孩子,盡量將衝突控制在夫妻關係內,不要將衝突波及到親子關係當中。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需要父母雙方注意溝通技巧。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在心理活動上出現明顯的變化。
他們開始表現出想要獨立的行為,不再順從於父母,想要逃離父母的掌控,也不願意與父母有過多的交流和接觸,對父母不再信任,親子關係開始緊張。
所以在這一特殊時期,父母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和精神需求,要嘗試與孩子進行精神交流。
對於孩子所變現出的細微變化要引起重視,做到及時與孩子交流,要善於引導孩子學會主動表達,與孩子建立信任,讓孩子處在安全的親子依戀環境中。
安全的依戀關係能夠讓孩子產生較少的負性情緒,在面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矛盾能夠客觀冷靜分析。
家長應當按照以上方法不斷提升親子依戀水平,以豐富溝通的方式,靈活的親子溝通技巧來化解矛盾,減少校園語言暴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