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丁是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的學生,剛入小學時,他有點膽小。班主任了解後才知道,原來小丁父母工作繁忙,他一直與比較強勢的奶奶一同生活。如何改變奶奶的「包辦代替」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動足腦筋,邀請祖輩入校園參與活動。看到怯懦的小丁,奶奶逐漸改變了嚴苛的教育態度,老師也紛紛鼓勵小丁展示自我。漸漸地,小丁變得自信起來,學業成績也有進步。如何讓學校、家長和社會各司其職、攜手共進,給孩子營造更科學、更寬廣的成長空間?日前,在徐匯區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論壇暨徐匯區家庭教育示範校授牌儀式(小學專場)上,類似校家社共育的例子還有很多。

現在推行的導師制,讓師生之間成為朋友。孩子因為喜歡音樂,想選擇音樂教師作為自己的導師。而家長卻認為,找語數外等學科教師成為導師更好;學生想參加小隊活動,家長卻因為怕影響了學業成績百般阻撓……家是溫馨的港灣,家人因愛相依,可是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親子間卻常常出現「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現狀。活動伊始,上海市徐匯實驗小學和上海市西位實驗小學聚焦當下親子矛盾衝突的熱點問題,先後表演了情景劇《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折射了當下小學生親子之間的常見矛盾。
如何求解?記者了解到,眼下,徐匯區各個小學都在家庭教育上發力,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書記、校長呂捷,上海市徐匯區建襄小學書記、校長陳靜立足教育主陣地的角色,暢談「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經驗,通過輻射徐匯區家庭教育示範校經驗,進一步優化育人理念,提升教育藝術,潤澤孩子心靈,保駕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建襄小學地處天平社區,人文氣息濃郁,「大院大所」集中,家長資源豐厚。實現校內外資源上的深度融合,時空的上密切銜接、教育上的積極互補,為學校發展提供支撐,同時惠及家長育人水平提升和學生健康發展成為建襄小學的一大特色。
陳靜介紹說,多年來,建襄小學形成了《家,孩子從這裡起步》家庭教育基礎課程。主要包含家長學校及成長儀式,向家長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此外,學校積極打造《幸福60分》家庭教育特色課程,倡議家長每天抽出時間,通過親子閱讀、親子勞動、親子健身等方式陪伴孩子度過高質量的親子時光,讓家庭教育更好地成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和紐帶。
這兩年,建襄小學結合教育部重點課題《社會情感學習理論下小學生心理韌性培育的校本研究》研究,向全體家長就家庭教育困擾及教需求進行調研。如何提升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持久力;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人際交往;如何指導孩子的情緒調控、培育強大的心理韌性等是當下家庭教育面臨的真問題。這是挑戰,但同時更是校家社協同教育的契機。基於此,建襄小學還打造了《父母同行》家庭教育個性課程,為家長提供更為精準家庭教育指導。

而針對祖輩參與孫輩的教育和生活管理日愈增多,也造成學生自理能力不足、膽小等現狀,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還成立了「祖輩俱樂部」。
校長呂捷介紹說,學校通過問卷調查,將祖輩教育劃分為:民主理解、懲罰權威、過度溺愛、過度關注、拒絕否認五種教養類型。通過班主任一對一指導以及學校祖輩俱樂部兩條路線,雙管齊下。班主任鎖定干預對象,確定干預目標,制定干預方案,以學期為單位進行效果檢驗;祖輩俱樂部成員則通過講座、沙龍、讀書會、送課進校等活動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實現祖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轉變,從而促進孩子快樂成長。
校家協同接力,「雙向」精心培養,就給孩子一份心靈的力量,也就達成了喜人的育人效果:一是祖輩過於關注的思維定勢逐漸得到改正,在家庭中能夠主動放手、放心,主動示弱,主動融入到孩子的世界,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凡事都能注重先聽聽孩子的意見,什麼事都讓他想一想,讓他自己先做一做,即便沒做好,也不怎麼發脾氣了。二是孩子逐漸走出了自己的「小圈子」,敢於敞開自己的心靈,敢於在家長面前大聲說話了,敢於在困難面前說「我試一試」,在課堂上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三是班級同學互幫互助的同時,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同學們都反映,班級就像「向日葵」一樣,團結在一起,面向陽光,茁壯成長
作者:張鵬
編輯:顧軍
圖片來源:徐匯區教育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