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狄鑫
攝影記者 黃士峰
通訊員 王雯婷
實習生 田穎
「注意看,球在空中發生了什麼?」3月27日午間時分,武漢市第四初級中學操場的一角,師生們正接力挑戰腳踩平衡車拋球、急剎小推車、攀爬國旗杆……這些看似雜耍的戶外遊戲,實則是八年級8班的學生們,在物理老師徐建峰的指導下進行的戶外力學實驗。
本學期以來,只要天氣好,徐建峰每周至少抽出兩個中午,帶著學生在操場上進行各種趣味實驗。為了帶學生變著法「玩」懂物理,這些年徐建峰積累的各種課程素材,加起來有近20000gb。
一學期至少10節課在戶外上
今年45歲的徐建峰,教了近20年初中物理。長年累月的教學工作並不會讓他的物理課落入窠臼,反倒是常教常新,做實驗的方式也越來越貼近當下初中生的喜好和特點。
排球、籃球、滑板、平衡車、自行車、手推車……當天戶外物理實驗課用到的道具,一半是同學們自發從家裡帶來的,徐老師準備用這些道具讓學生「看清」慣性現象。
「我給這顆球上接了條『小尾巴』,請陳奕睿同學踩在平衡車上邊運動邊拋球,大家注意觀察小尾巴的變化。」徐老師邊介紹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隨著球一次次被高高拋起,大家頓時有了發現:「小尾巴在向後飄動」「原來球在空中時由於慣性,再繼續向前運動!」
為了鞏固理解,徐建峰跨上自行車親身示範。「自行車在向前運動,球拋出後又回到徐老師手裡,說明由於慣性,球也在向前運動!」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人搶著參與實驗,有人在報告本上記錄實驗過程。
一看,一試、一討論,短短10分鐘,書本中的力學難點在戶外實驗過程中獲得突破,勝過45分鐘的講述。「太好玩了!徐徐(學生對徐老師的昵稱)又帶著我們用『玩』的方式把知識點理解了。」學生張穎說,徐老師的每一次戶外物理實驗都安排在午飯後,不佔用課堂,每次實驗都能吸引很多其他班級和年級的同學圍觀。「能被別的班蹭課,我們很自豪,也更珍惜獨享戶外實驗的機會。」張穎說。
物理課代表陳明燦介紹,這學期他們已通過戶外遊戲完成了不少物理實驗。比如,用三稜鏡在太陽光下折射七色彩虹光;比賽爬桿、爬繩,感受摩擦力方向;穿滾軸溜冰鞋比賽拔河,發現動滾動摩擦力小於滑動摩擦力……陳明燦說:「相比在物理實驗室,戶外做實驗更過癮,大家積極性也更高。」
往往一學期,徐建峰會安排至少10節戶外物理課。「青春期的學生,正是活潑愛動的年紀,也很有主見。這種人人都能動手參與的遊戲實驗,既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又能讓學生眼見為實,物理教學也就不再是無根之木。」徐建峰說。
實驗視頻和素材存滿4個硬碟
把實驗搬到戶外,把操場變成課堂,看似簡單的變化,其實是徐建峰20年來不斷思考和創新的結果。
2002年,徐建峰畢業於江漢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擅長鉛球項目的他,最初以體育教師的身份入行。彼時因所在的中學急缺物理老師,一直把物理作為興趣的徐建峰,被校長委任為兼職物理老師。第二年,教學出色的他就「轉正」了。
徐建峰迴憶,自己是因為「有趣」而轉行教物理的,但他總覺得教室里的實驗條件有些束手束腳,教室後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效果不夠理想。為此,徐建峰嘗試運用多媒體設備投屏、增高講台,2019年起,他乾脆帶學生出教室,用加大版的實驗道具進行實驗,嘗到甜頭後,一直延續至今。現在他已經設計了10餘種戶外實驗項目,同一類型的實驗工具還經歷了「換代升級」。
年級組長潘啟革指著辦公室里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說:「徐老師已經是武漢市硚口區的物理學科帶頭人,但他每次上新課前還是會在辦公室演練要做的實驗,琢磨怎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物理現象。」
兒子的電磁玩具、冷凍生鮮的乾冰、商場的手扶電梯、路邊鋪瀝青的攤鋪機……徐建峰的手機相冊里攢著各種生活中的物理場景。火車上、地鐵站,他隨時隨地拍下平面鏡成像、運動參照物等蘊藏著物理現象的視頻。徐老師笑著說:「我已經存滿了4個硬碟,總共20t的教學視頻素材,源源不斷供學生使用。」
在徐建峰的手機里,記者看到了10種視頻剪輯軟體。
蔡同學說,除了電腦和手機,徐老師還有一個「百寶箱」,裡面裝的是濕抹布、吹風機、燒水壺之類的生活用品,但一到課堂馬上變成了神奇的「魔術道具」,就連教室的板凳也能被徐老師「掄」起來當教具。
徐老師常說,「物理是用來解釋生活的學科,想學好物理首先得熱愛生活。」課本之外,他還經常通過物理知識給學生傳授求生技能和安全常識。
他給作業打分只有a和a+
徐建峰說,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依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情及時調整,做一個「善變」的教師。
徐建峰的「善變」不止於課堂,在訓練方式、作業布置、教學資源的發掘上都有其獨特的做法。每天的物理課上,徐老師都會準備巴掌大的「小試卷」,一般是三到四個小題組成的知識點過關題,在打鈴後的5分鐘內完成。「這道題的配圖好眼熟,這不就是我嗎!」有同學發現小卷的示例圖被替換成自己戶外實驗的照片,做起題來很有代入感。
「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是大勢所趨,老師的教學應該充分享受網路的紅利,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徐建峰積極擁抱互聯網,他和物理組老師們搭建的「四初快樂物理學習qq群」成為800多名學生的專屬「物理加油站」。老師們不僅把課堂上的實驗通過視頻再次發布,還通過課前發布預習視頻、重難點輔導、錯題輔導、章節複習和線上小測等環節全方位督促和輔導學生們的物理學習。不少其他學校的學生也慕名而來,在群里充電學習。
學生劉煦可說,「徐老師批改作業只有a+和a兩種等級,對剛接觸物理的我們來說,很有安全感,讓我們有信心學好這門課。」徐建峰解釋,新課階段他允許學生們大膽試錯,只要有思考的過程,他都會給予認可。
學生們眼中的徐老師像哆啦a夢一樣親切又有趣,且批改作業時不吝給予「a 」等級的肯定,徐建峰也被稱作「a+老師」。
教學生用科學解決生活問題
「徐老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把學科素養注入學生的成長,讓孩子們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四初教學副校長黃昕說,徐老師將教學實施與德育行為相融合,每一屆的學生都喜歡並期待上徐老師的課,「這就是對一位老師最大的認可。」
八年級學生汪家熠是個「科學迷」,經常效仿徐老師研究生活中的物理。汪媽媽說:「出門散步時,兒子指著漢江灣橋給我講熱脹冷縮,他的遊戲時間變成了用凸透鏡在樹葉上刻花紋,還讓我給他攢瓶子做水瓶琴實驗。」
汪家熠在日記里寫「我的水瓶琴能演奏《軍港之夜》《歡樂領》等樂曲。一曲結束,媽媽從廚房探出頭來看看是誰在放歌,坐在沙發上的爸爸說我演奏得真好。這次實驗,既讓我感受到科學的神奇、音樂的樂趣,也讓我體會到了實驗探索的快樂。」
一次升旗儀式,徐建峰在汪家熠的配合下,給全校同學上演了「乾冰升華」和「水瓶琴演奏」的實驗,引發全校師生歡呼。受到鼓舞的汪家熠,更加熱愛科學了。
「徐老師是完美老師的代表。」在汪媽媽眼裡,徐老師教學上嚴謹認真,育人時懂得聆聽和尊重學生。「網課期間,我也旁聽過徐老師的課,很有代入感,學生的想法,他會花心思去實現。初中階段能遇到徐老師,是我們孩子的幸運。」汪媽媽說。
「徐老師鼓勵我們去探索書本外更廣闊的科學世界,培養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勇氣。」該校2010級學生李政興,目前是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的一名程序員。
初三畢業那年,李政興和幾位航天發燒友前往內蒙古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大學期間他加入了學校的天文社團,業餘時間愛研究天文物理和發明電子門禁設備。李政興這些年,一直通過qq空間關注著徐老師的動態分享,「徐老師的上課方式一直在變化,還掌握了多種多媒體技術,但有一點和我們當年一樣——從徐老師的課堂學到的遠不止物理。」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