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2022年11月26日22:11:08 教育 1983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2年10月20日,山西省第十三屆「晉陽杯」高中數學青年教師優秀課展示與評選活動成績揭曉,我校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特等獎」。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特等獎教師:於克娟


作為一線教師,她專業基礎紮實,教學理念新穎,勤於研究並積極實踐,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近年來,她不斷地刻苦鑽研業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課程標準》,探究不同教學模式,積极參加校內外各種研討、賽課,成績斐然。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0-2022學年度擔任數學學科競賽教練期間指導學生獲得省級一等獎。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1年參加山西省基礎教育精品課獲省級優課。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1年5月在臨汾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做公開課。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1年11月參加學校「三新」高效課堂大賽獲一等獎。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2年5月在臨汾一中集團校「送教下鄉」活動中赴浮山中學校作《函數與導數》專題講座,受到參會師生一致好評。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2022年8月為我校新入職教師培訓做《如何備課及撰寫教案》專題講座。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名師是從課堂走出來的,必須堅守課堂,即使從教十二年也依然認真備課、經常聽課,這樣,才有課感,才有教學的切身感悟,才有教學的話語權,才能獲得一流的教學業績」於克娟老師如是說,也這樣堅持著。工作中她肯干,能幹,善干,恆干,敢幹,點點滴滴匯聚星河之力,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臨汾一中數學教師於克娟喜獲「晉陽杯」特等獎 - 天天要聞

對發展,永遠在路上,永遠有方向;對別人,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對成績,努力加智慧,始終不滿足。她就是這樣,以初心堅守,用反省的姿態,逐夢前行,砥礪奮鬥。

來源:臨汾一中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權威發布 | 瀋陽市七所普通高中將首次招收科技特長生 - 天天要聞

權威發布 | 瀋陽市七所普通高中將首次招收科技特長生

科技特長生為進一步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引導中小學校關注學生核心素養、轉變育人模式,大力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遼寧省實驗中學、東北育才學校、瀋陽市第二中學、瀋陽市第五中學、瀋陽市第十七中學、瀋陽市渾南高級中學、瀋陽市垚為學校等7...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項目工地建設忙 - 天天要聞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項目工地建設忙

5月1日上午,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固安校區建設工程一標段項目的建設者們正在緊張施工。河北日報記者劉 英攝進入「五一」假期,當大部分人開始享受美好假期時,固安縣西北部的固安航天城內,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固安校區建設工程一標段項目的建設者們依舊忙碌,全
翁城日記 888 - 天天要聞

翁城日記 888

翁城,我們來了!但見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風淳厚,人物磊落……我們行走,我們看見,我們閱讀,我們感受,我們沉默,我們呼喚,我們耕作,我們收穫。行走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記」,用志其事,以壯我行。
從「黑洞」到「2+X+Y」,解密復旦理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 天天要聞

從「黑洞」到「2+X+Y」,解密復旦理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在復旦大學《物理前沿導論》的課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紹黑洞吸積理論。這門由32位物理學科骨幹教師輪流介紹各自研究方向的學科導論課程始於2024年,覆蓋了物理學系所有研究領域,幫助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概覽學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
60多名學生組團退裙!涉事學校致歉 - 天天要聞

60多名學生組團退裙!涉事學校致歉

近日,一名店主稱,4月底,瀋陽一職業技術學校60多名學生集體網購衣服,參加完運動會後又集體以「質量問題」為名退貨退款。店主表示,自己的這個服裝鏈接被封了三個月,三個月都賣不了,損失8000元左右。店主稱她在學校官網看到學生們穿著自家店鋪的衣服,吊牌都沒有摘,而且退回來的衣服看到上面還有草。5月3日,話題「校...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 天天要聞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邊巴卓噶在自己創辦的學校前(4月23日攝)。全國勞動模範、39歲的邊巴卓噶是西藏現代服務業技工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創辦學校那年,邊巴卓噶才20歲,她希望通過技能培訓,改變部分農村孩子沒技術、薪酬低、走不出大山、養不起家庭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