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孩子們表演著陽春白雪的古琴,悠揚動聽的葫蘆絲,活潑俏皮的木偶戲;
台下,孩子們體驗著編竹籃、刻版畫、塑陶器、做核雕、繪石頭畫……
昨天(7日)是「雙減」落地後的國慶小長假最後一天,上海大學附屬寶山外國語學校卻分外熱鬧。
這是「行知韻」寶山區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的美育專場。寶山區近40所學校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們正在興緻勃勃地參加各種互動展示和實景體驗。

活動一開始,是廣育小學的孩子們帶來的中國鼓表演《龍騰虎躍》。在內場表演中,各個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舞蹈、民樂、木偶戲、京劇、滬劇、合唱等各種表演,展示了各自學校的藝術特色。








與此同時,在互動展示實景區則在展示篆刻、木偶、剪紙、扇藝、版畫、陶藝、核雕、新彩泥、中國結藝、棕編等多種藝術特色成果。有非遺技術的傳承,也有融創地新藝術形式,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孩子不僅玩得「美」,而且玩得很有收穫。
羅升最早是以煮鹽賣鹽起家的,以科學的角度圍繞鹽的來源、種類、古代製鹽方法等方面,完成一篇科學小論文。
你知道什麼是農村供銷社嗎?城鎮發展的意義是什麼呢?探尋在城鎮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理念才是適合的?
豐德橋由眾多里人捐資修建,那麼古代公益性設施的籌建方式是什麼形式的?請同學們查閱資料探討一下。
請選擇一座橋,為它作一篇傳記或者畫像吧。
……
這是陳伯吹中學在組織孩子們進行羅店鎮古鎮研學活動中設計的一些研究課題。
陳伯吹中學的陳潔老師介紹說,圍繞著羅店古鎮的各相關主題,學校設計了多個任務,綜合了美術、歷史、語文、政治、地理、信息科技等多個學科,實現了跨學科的研究。
對孩子們來說,這樣的學習過程有體驗、有收穫、有反思、有成長,使學校教育和自然、社會緊密相連,是真正的生活教育。
錦秋學校的馮昕老師則帶領孩子們為羅店魚圓進行店鋪設計,將美育與真實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結合在一起。
羅店魚圓非遺傳承人周師傅沒有店面,羅店鎮相關負責人計劃在鎮域範圍內提供一個商鋪給周師傅,目前還在選址中。面對這個真實問題,孩子們帶著思考進行了實際走訪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老師引導孩子們充分重視使用者和消費者的意見,小組分工合作,分別採訪消費者和使用者(周師傅本人)。然後,孩子們從功能規劃、風格選擇、色彩選擇方面來設計構思,進行魚圓店鋪的立面圖繪製和立體模型製作。
這個任務中融入了勞動技術、自然科學、人文藝術、道德教育等,體現了跨學科的綜合性。而且,孩子們在主題情境中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深度學習,體現了研學課程的育人擔當。
這樣將美育進行跨學科融合創新的案例還有很多。據介紹,寶山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鄉,寶山的美育也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並且正在全力推進「五育融合」與數字化賦能新時代美育新發展。
本次活動由寶山區教育工作黨委,寶山區教育局主辦,寶山區教育學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