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9日訊(記者 許諾)哈爾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光電工程系主任張偉光任教27年來,全身心地承擔塑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把自己的所學、所知和人生體會毫無保留的傾授給學生,他在三尺講台上、在鄉村巷陌間,用自己的學識與行動詮釋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悔初心。

哈爾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光電工程系主任張偉光。
張偉光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多年從事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教學工作量飽滿,作為「全省高師崗前培訓主講教師」和「國培計劃專家」他對如何提高師生們的教學興趣、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張偉光看來,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從知識的根源來了解自然科學,而不是一味緊跟教材,老師更不應該是「照本宣科」的傳授。在他心中,教師要掌握知識領域的高度,把問題由複雜變簡單進而教給學生,從知識的橫縱向全方面的講解,這樣才會更加地引領學生進入這個環境當中,讓他們對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
培養學生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張偉光看來,學生的可塑造性也源於此。教育學生不僅局限在生活的關心,事業的引導,做人的指導,思想的引領,更要體現在成就感的塑造。他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學生課外活動,比如「挑戰杯」大學生科技製作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產生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是私有的,是大家的。而學生對專業學習的這種動力,一旦建立,就「勢不可擋」。
張偉光總是笑稱,他的專業技術職務是「教授」,業餘職務是「家電維修師傅」。因為在外行人看來凡是研究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人,一定會修理家用電器。每次張偉光帶領學生們進行「三下鄉活動」時都被老鄉們團團圍住,他總是笑著說:「在老鄉們的眼裡,學電子技術的大學老師和學生就應該是一名專業的家電維修師傅。」
張偉光培養了一批有著超強專業能力的「家電維修專業」的學生。他多次帶領學生們參加學院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免費為當地百姓修理電器,還曾自費十萬餘元給學生購買二手計算機,「雖然不能用來上課,但是學生自己做實驗還是有價值的。當老師是不能糊弄學生的」。張偉光樂觀、豁達深深感染著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自己工作的那份熱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對鄉親們的質樸之情,讓身邊人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