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2021年06月07日23:10:41 教育 1504
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聞

在不寬裕的年代,他和舍友平攤買書的錢,每天學習八九個小時。畢業前,正趕上國家建立海軍,楊士莪肄業入伍,來到大連第一海軍學校任教,自此與海結緣。

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聞

楊士莪為高考學生寫寄語。 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本文3436字 閱讀7分鐘

楊士莪(音同俄)曾是個「貪玩」的學生。年少時,不愛背單詞,作業總是交不夠數。在抗日戰爭中他度過中學時期,看到日軍的飛機把校園炸出彈坑,餓著肚子求學。

抗戰結束後的第二年,楊士莪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在不寬裕的年代,他和舍友平攤買書的錢,每天學習八九個小時。畢業前,正趕上國家建立海軍,楊士莪肄業入伍,來到大連第一海軍學校任教,自此與海結緣。

上個世紀60年代,他從蘇聯進修回來,開始籌備中國首個水聲專業,教學生、也培養教師,他成了機械與運載工程專家,中國水聲科技的主要開拓人之一。1995年,楊士莪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今,被稱為「90後」院士的楊士莪已經退休,卻還在堅持給研究生上課。談及自己的大學時光,90歲的楊士莪說,「我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不過是在大學時遇到一些好老師、好同學,就像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談求學:餓肚子上學,校園裡被炸出彈坑

新京報:你什麼時候開始上學?

楊士莪:1936年我5歲,開始上小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我跟著父母輾轉去了河南和重慶,初一的時候我考進重慶南開中學,一直上到高二,高三那年轉到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新京報:戰爭年代,父母支持你的學業嗎?

楊士莪:我父親是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是留美大學生。他要求家裡五個孩子好好學習,儘力供我們上好一點的學校。

家裡經濟壓力挺大的,生活節儉、養雞種菜,但父親從來沒有不讓我們上學。暑假的時候,父母還請了一個馬來西亞留學生教我們英語。

新京報:你的成績怎麼樣?

楊士莪:在班裡排在三分之一左右。我是比較貪玩的,有時候不看正經書,就看小說和文學歷史。南開中學是男女分校,身邊都是小男孩,一天到晚摔跤打架。我身體不好,年齡又小,打不過人家。高三那年我還愛去南京玄武湖划船。

新京報:當時的學校環境怎麼樣?

楊士莪:重慶南開中學大概有一千多個學生,都住校。有三棟兩層樓的宿舍,每層用半高的牆隔出一些小房間,一間住4個人。

伙食很差,肚子從來是餓的。每天的菜就是鹽水煮蠶豆、豌豆或通心菜,沒有肉、沒有油,偶爾能有一碗豆腐就很不錯了。

吃飯的時候得搶,有個竅門是,第一碗不能盛太滿,要不然吃得慢就盛不到第二碗了。我們也沒錢買零食,只能等周末回家吃點兒肉絲,然後用罐子帶點「私菜」回學校,8個人坐一桌,大家一起吃。

新京報:戰爭對校園生活有影響嗎?

楊士莪:在重慶上學時,我們學校被炸過,校園裡有個炸彈坑。暑假後開學的時候我們發現了這個坑,深有一米,半徑兩三米,我還從坑裡撿出炸彈皮敲著玩兒。

放假在家時,有一次看到日本飛機飛過來,在頭頂上扔炸彈。我們家有防空洞,有人會躲進去。我們小孩不懂戰爭的概念,也不覺得害怕,就在外頭看。

談高考:考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

新京報:你是怎麼參加高考的?

楊士莪:我考大學是1947年,7月初,我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後來又去考了當時的國立中央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是夏天考的,每場考試之間隔了十來天。

新京報:考試過程是怎麼樣的?

楊士莪:當時清華大學在南京租了個空房子當考場,考了語文、數學、英語還有物理、化學。我們考了兩天,一人一個位子,用鉛筆和鋼筆答題,考試形式和現在的高考差不多。

最後我考上了清華物理系,做完考卷我就預料到了這個結果。清華在報紙上刊登了錄取名單,又給了錄取通知書。

新京報:清華是不是很難考?

楊士莪:其實還可以,不見得難考。因為考試的機會多,我沒有覺得緊張,就像平常一樣學習,也沒有特別地準備。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高考?

楊士莪:學習總歸是有用的,但考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了挺好,考不上也不見得沒出息,要平常心對待。

上大學要學三件事,做人、做事,最後是學知識。我後來做教授時老跟學生說,再有名的教授,也不能教給你10年、20年以後的新科技和知識,要靠自己的學習意志和創新能力。

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聞

大學時期的楊士莪。受訪者供圖

談大學:和舍友湊錢買書,宿舍四人里三個是院士

新京報:去大學報到時準備了些什麼?

楊士莪:我從上海坐一天船到天津,然後再坐火車去北京。行李很簡單,一個鋪蓋卷,一個箱子,裡面帶點書和換洗衣裳。

新京報:大學課堂是什麼樣的?

楊士莪:我們學校實行選課制度,願意上什麼課就選什麼課。學生和老師關係比較自然,我們喜歡課後去老師家裡轉,有時候討論問題,有時就是單純看望。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老師不是只教你知識,而是教方法,這對我影響很大。

新京報:大學學業順利嗎?

楊士莪:剛上了一個多月,迎來第一次期中考,題特別難,都是沒有學過的題目。我就考了五十幾分,沒及格。當時有個說法是,如果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及格,這場考試就算成功了,意思就是給學生一個下馬威。

清華物理系有個特點,頭一年不承認你是物理系的學生。一年級上完了,普通物理、高等數學那些科目,考75分以上才允許入系。我們入學的時候系裡五十多人,到了二年級就剩三十多個了。

新京報:大學期間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

楊士莪:我所在的宿舍是個學霸宿舍,四個室友中,周光召、高伯龍和我三個人後來當選了院士。

那時的大學生,有些年齡已經很大了,還有帶著孩子的。當時大家都沒錢,又想買書,室友周光召就和我合夥買,一人出一半的錢。那個時候吃穿都沒什麼好挑的,只有買書才捨得花錢。

大學期間,除了學習,我還學了彈鋼琴,參加過歌韻隊,業餘時間到學校周圍農村教小孩兒識字。

新京報:那時候的大學生學習熱情很高?

楊士莪:當時我們班統計過大家的學習時間。像我這種愛玩的,也經常在圖書館看書,一個禮拜大概學習60個鐘頭。周光召這種刻苦的,一個禮拜的學習時間都是75個小時以上,每天都有十多個小時。

我不是同學中最厲害的,室友高伯龍老罵我「貪玩」,揪著我的後脖頸帶我去圖書館。後來想想,如果不是大學遇到了這些好老師、好同學,我不就出溜了嘛。

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聞

90歲的楊士莪。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談工作:88歲還出海實驗,要儘可能發揮餘熱

新京報:你畢業之後去哪裡工作了?

楊士莪:20世紀50年代初,正趕上國家要建立海軍。大連海校到北京抽調年輕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當教員。那時候我讀大學四年級,學業還沒讀完,就和其他幾個同學一起入了伍。臨走的時候,我還和室友周光召一起,平分了之前合夥買的那幾十本書。

1952年,我到了哈軍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在的哈爾濱工程大學)當老師。

1957年,到蘇聯科學院聲學所進修。那裡有四個研究室,其中兩個對中國人是不開放的,一個是艦船雜訊,一個是聲納,都涉及國防機密。當時我就知道,要干這東西就只能靠自己。

1959年我回國,年底正式作為中方副隊長參加了南海考察。1960年,我在哈軍工籌建水聲專業,這是中國第一個、到現在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比較完整的水聲專業。

新京報:有沒有經歷過比較艱苦的時候?

楊士莪:其實都還好。1994年,我主導對南海的水聲考察,天氣熱,也暈船。我就唱歌鼓勵大家,安撫隊員的情緒。在南沙群島的時候,沒有飲用水,船底的壓載艙里有淡水,但上面漂著一層柴油,燒開了就照常喝。

新京報:你後來做了大學老師,有什麼教育心得?

楊士莪:後來我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當老師,我喜歡在課堂上提問,但是很少有學生回答,我講對或講錯都沒有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偶爾有發言的,我就趕快表揚一下,不管他說得怎麼樣,先鼓勵。

我是喜歡提問的,要啟發學生而不是灌輸。我總是說,我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不過是上學期間遇到過一些好老師、好同學,就像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所以就長出苗了。

新京報:退休之後你還在堅持工作?

楊士莪:2019年我88歲時退休了,但是那一年我還在出海實驗。對我來說,退休和不退休沒有區別,有些事還得繼續干。

我上個月還在給研究生上課。就像我之前說的,人雖然退休了,但是為祖國做貢獻的工作是不應該退休的。要儘可能地發揮餘熱,做到夕陽雖落蒼山後,猶映晚霞滿天紅。

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聞

楊士莪給高考學生的手寫寄語。 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人物簡介

楊士莪,男,漢族,祖籍河南省南陽市,1931年生於天津市。我國著名的機械與運載工程專家,水聲工程學家,中國水聲科技的主要開拓人之一,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第一批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京報記者 彭沖 黑龍江哈爾濱報道

編輯 李明

校對 李立軍

院士高考回憶錄①丨楊士莪:一顆普通種子,在大學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聞

新京報小鯨鋪子

5年里,他們幫1300隻走丟的寵物回家

女子被拐25年後拍視頻尋親,警方正比對DNA

雞蛋返生作者20餘頭銜涉身份造假,道歉稱試驗不嚴謹就公開發表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如何培養出有真正競爭力的學霸? - 天天要聞

如何培養出有真正競爭力的學霸?

本號三網同步發小某書,公ZHONG號,同名——科斯的自留地公主號上每次最先發文,有喜歡的可以關注最近大家經常在群里討論問題1:就是什麼樣的孩子在幼升小階段能看出來是否聰明?問題2:小學階段看著門門A+優秀的孩子,為何到了初中甚至高中就泯然眾
2024年法考客觀題考試6月14日起網上報名 - 天天要聞

2024年法考客觀題考試6月14日起網上報名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齊琪)司法部11日發布2024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公告,明確客觀題考試網上報名時間為6月14日至6月30日,客觀題考試時間為9月21日、22日,主觀題考試時間為10月20日。根據公告,2024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客觀題考試實行網上報名,報名人員應當在規定期限登錄司法部官網,按照網上報名要求、...
廣言快評 | 人生如曠野 道路千萬條 - 天天要聞

廣言快評 | 人生如曠野 道路千萬條

卷合筆落,「刀劍」歸鞘,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向每一位通過高考歷練、為夢想拼搏的你表示祝賀!高考是一場「成年禮」,也是一個「分水嶺」。高考過後,莘莘學子揮別同窗好友、告別中學校園,從此奔赴各自精彩的人生舞台。
師生同心 張家界旅遊學校這樣為高考學子加油助威 - 天天要聞

師生同心 張家界旅遊學校這樣為高考學子加油助威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余天亮 庹光明 黃穗 陳生平 報道2024年是實施高考綜合改革後的「首考」之年,為用心用情做好高考組織保障工作,全力以赴實現「平安高考」目標,張家界旅遊學校高度重視高考期間的各項安排部署,成立了專門的高考工作領導小組,制
七年前,他左腿扎滿鋼針 如今,獲全省「新時代好少年」! - 天天要聞

七年前,他左腿扎滿鋼針 如今,獲全省「新時代好少年」!

每天清晨,在高台縣西街小學的操場上,有一個奮力向前奔跑的身影,他的速度很慢,而且略顯蹣跚。「加油!再堅持一下,我可以跑得更快更穩……」他邊跑邊給自己打氣,他就是高台縣西街小學五年級2班的孫興源。孫興源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左小腿因患有先
一級造價工程師師拿證心得! - 天天要聞

一級造價工程師師拿證心得!

基於您提供的學習經驗總結,我嘗試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重述了您的分享:管理:對於工程管理這門課程,我推薦蔣老師,她的授課風格細膩,非常適合初學者。我在學習經濟章節時遇到了困難,聽過幾位老師的課程後仍然感到困惑,最終是通過蔣老師的講解才讓我徹底掌握
知知早新聞 | 貴陽義務教育入學登記報名今天開始;貴馬賽道路線圖公布;端午國內1.1億人次出遊 - 天天要聞

知知早新聞 | 貴陽義務教育入學登記報名今天開始;貴馬賽道路線圖公布;端午國內1.1億人次出遊

貴陽義務教育入學登記報名今天開始貴陽端午假期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206%2024貴陽馬拉松賽賽道路線圖已公布端午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1.1億人次早上好!每天3分鐘知貴陽 看天下今日關注今天(6月11日),貴陽市2024年義務教育入學網上登記報名正式開始。填報時間為6月11日至6月20日,在此期間,學生和家長可進行登記。詳情&gt...
2024年高考落幕:嶄新開始 無限可能 - 天天要聞

2024年高考落幕:嶄新開始 無限可能

隨著北京、海南等地最後一場考試的交卷鈴聲響起,2024年全國高考落下帷幕。記者在多地考點採訪,感受考生們蓬勃的朝氣和向上的精神。揮別高考這場「成人禮」,他們迎來嶄新的開始,懷揣夢想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