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不足半小時,集集都是高能淚點,這個群星劇靠演技就贏了?

導讀:時長不足半小時,集集都是高能淚點,這個群星劇靠演技就贏了?

群星陣容、單元敘事早就是影視劇圈的「圈粉套餐」了,之前這樣的搭配大多用在電影上,《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拼盤電影就是這個模式,這個模式雖然「夠紅火,夠吸睛」,但也存在「導演、演員水平參差不齊」的缺陷,表現不好的單元很容易成為觀眾眼裡的「老鼠屎」。

今年劇圈也借鑒了不少「電影模式」,前有賀歲劇《假日暖洋洋》,後有《理想照耀中國》《功勛》等獻禮單元劇,哪部劇單拎出來都是群星璀璨,期待滿滿。《理想照耀中國》從立項到官宣演員陣容,花了不少心思,幾乎每天都會曝光「一個單元」的主演和劇照,擠牙膏式官宣非但沒有澆滅觀眾吃瓜的熱情,反而很有儀式感。

作為重點獻禮劇,《理想照耀中國》取材於建黨一百年以來的「光輝人物」「光榮事迹」「重大轉折」,展示中國的變遷和國人的信仰、理想。單元劇的模式決定了該劇需要龐大的演員基礎,而《理想照耀中國》的選角也十分「多元」,不光有演技派、老戲骨加盟,還啟用了不少年輕演員和流量演員,無論在這部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演員能夠參與如此有意義的作品,大多數粉絲都是為自家愛豆驕傲的。

群星陣容,實力流量混搭自然讓人期待,但「實力不均」也很令人擔憂,《理想照耀中國》一集就是一個獨立故事,一旦有幾個故事和該劇「恢弘、震撼、熱血」的氣質不相符,觀劇體驗還不得大打折扣,因此翻車也不是不可能。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題材特殊,《理想照耀中國》從開拍到播出的全過程十分絲滑,選擇在5月4日青年節播出也有著特殊的意義。該劇特別尊重「單元劇」的設定,每個故事的主人公、主線劇情清晰節奏快,每集時長雖然不到半小時,但也加入了不少細節,甚至人物的情感轉變都是有據可循的,就連出場不多的配角都有鮮明特徵,真的做到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無盡的感動」。

除了「會講故事」,《理想照耀中國》還處處是高能淚點,每隔幾分鐘都能讓觀眾眼眶一熱,這得益於演員精湛的演技,和劇中的細節設置。第一集《真理的味道》講述了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為中國探尋革命理論的故事。由靳東飾演的陳望道看《共產黨宣言》看得入迷,「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覺得甜」呼應了主題,信仰和真理是有力量的。從眾多配角身上觀眾也能看到「文人的覺醒和思索」,各界人士為救國爭論,教師江流因為解決不了社會不公,覺得「讀書無用」,卻又在拿到《共產黨宣言》後重拾希望,種種細節將困境和熱血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集《守護》中林永健更是貢獻了「神演技」,他的每一次情緒轉換都能感動觀眾,作為父親,他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兒子保管重要資料,鄭重轉交給共產黨同志,卻不知兒子的下落。故事大部分以林永健守護資料的過程為主,他與想像出的「兒子」的對話更是點睛之筆,兒子不停地鼓勵父親,讓父親堅信「紅色的中國一定會出現」,林永健守墳時的眼神戲,和哭喊著「爹一定給你守好」的情緒爆發,直戳淚點。

如果之後的單元故事都能是這個節奏,這種共情十足的演技,那麼《理想照耀中國》說不準真能成為拼盤短劇之光。正在追劇的你被《理想照耀中國》感動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