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熟晶元開始飽和?廠商殺價搶訂單,代工雙雄利潤齊跌

國內在成熟晶元這部分,產能的確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可以說如果不考慮先進晶元的話,國內的成熟晶元技術和產能,足以滿足國內自給自足,儘管用的設備主要還是靠海外的光刻機。在晶元產能起來之後,國內的晶元廠商第一時間開啟了價格戰,這主要和海外很多晶元廠商競爭,這的確使得過去高昂的晶元價格應聲跌落,之前一些在國內賺得盆滿缽滿的海外晶元廠商也感到很大的壓力,不得不降低晶元價格來應對,比如德州儀器格羅方德的成熟晶元,價格都比過去低了N倍。

但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市場成熟晶元價格狂降,但產能卻不停在攀升,這很快就出現了成熟晶元需求不足的現象,簡單來說也就是一段時間裡產能大於市場需求。當然,這其中也有海外公司因為一些原因降低從中國採購晶元的數量、整個半導體市場經過起落後顯得疲軟等原因。此外,國內晶元代工廠因為訂單壓力較大,甚至出現了為了搶單不斷拉低價格的現象,國內成熟晶元似乎進入了紅海市場,這導致國內最大兩個晶元代工廠的利潤都跌了不少。

從國內兩大代工廠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第一季度的財報來看,兩個公司的獲利能力都大幅衰減,中芯國際第一季度凈利潤直接降低了接近70%,而華虹第一季度的凈利潤則同比降低了接近80%,很顯然目前成熟晶元的市場遠比想像的萎靡。或者說過度的產能、沒有那麼大的需求以及廠商之間的價格戰,共同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中芯國際第一季度收入達到17.5億美元,算是有一定增加,但凈利潤只有7179萬美元,算起來比上一季度低了58.9%,比去年同期降低了68.9%。中芯國際表示,第一季凈利潤下滑主要是由於產品組合變動、折舊增加及投資收益減少所致。如果按照晶元類型來分的話,中芯國際營收佔比為:智能手機31.2%、電腦與平板17.5%、消費電子30.9%、互聯與可穿戴13.2%、工業與汽車7.2%。嗯,顯然來自華為的訂單應該佔了中芯國際的大頭……

至於華虹半導體,由於沒有先進晶元的業務,所以全靠成熟晶元,這樣影響也會更大一些。第一季度華虹營收4.6億美元,凈利潤3180萬美元,和上一季相比降低了10.17%、和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79.1%。華虹表示,目前半導體市場景氣尚未擺脫低迷,且由於季節性和年度維修的影響,第一季是代工企業的傳統淡季,但華虹半導體第一季的產能利用率、銷售收入、毛利率均按季提升。

儘管我們都知道按照預測,在2027年中國的成熟晶元產能很可能佔到全球接近七成,但目前全球對於成熟晶元的需求似乎在逐漸降低,或者說選擇太多。而且隨著先進工藝的進一步下沉,部分產業的晶元升級,也逐漸要從成熟工藝過度到先進工藝。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國內對於先進工藝的晶元生產,絕不是用一句「有成熟工藝」就夠了就能掩蓋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