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中隱藏「割韭菜」!軟體臃腫內存焦慮,真是為了逼你換新機?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智能手機——iphone,從此拉開了智能手機時代的序幕。但是,你能想像嗎?當年那款操作順滑的手機內存僅僅只有4GB。

如今,64GB的手機幾乎被淘汰,128GB、256GB的容量已經成為標配,512G大小的也不少,深受「內存焦慮」困擾的人們還盤算著換一個1TB的新機。

手機內存為什麼總是不夠用?難不成真是手機廠商故意為之,只為逼你換容量更大的手機?

手機內存不夠用,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經常有人抱怨,買手機的時候以為256G是怎麼也用不滿的「頂配」,沒想到使用體驗還不如早期的32G。用沒多久,「內存不足」的提示條就會頻繁跳出來。

手機內存一旦不足,讀寫就會變慢。比如當手機內存空閑空間不足10%,不需要手機提醒,許多人也能明顯感覺到什麼叫越用越卡。

那麼,導致手機內存不足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個客觀事實是:手機內存容量的確越做越大,但各種應用軟體也「越來越大」。

打開各個手機軟體的內存佔比,抖音、快手等視頻軟體能輕輕鬆鬆達到十幾G,一個遊戲能讓你的手機可用容量一下子少30G,微信、QQ這些看似人畜無害的聊天軟體甚至能佔到50多G。

很明顯,各種APP越來越臃腫了。

一方面,這些APP的確「久經沙場」,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積累資源和數據。微信會有越存越多的聊天記錄,遊戲APP有更多的精美動畫CG,社交軟體有越來越多的瀏覽與緩存記錄。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化越來越深入,用戶需求越來越多,這些APP的功能越來越多。外賣軟體可以看直播,聊天軟體可以玩遊戲,視頻軟體可以買東西……許多軟體都不再純粹,成為「內容+社交+電商」的綜合體,要耗費的內存空間固然更大。

於是,有人不厭其煩地定期清理緩存,有人一定要找到讓內存爆滿的軟體然後一刪了之,有人拍不了新照片後「狼狽」地清理相冊里的陳年舊照,有人不得已準備另一個備用機給手機減壓……當然,有人覺得上述做法都治標不治本,因此選擇一勞永逸直接換一個容量更大的手機……

但是,手機內存越來越不夠用的背後,真的只是智能手機發展下不得已的結果嗎?

用戶內存告急,誰在獲利?

這背後不能忽略的一大獲利主體就是在原軟體基礎上不斷疊加新代碼和模型的APP開發商。

不少網友反映,許多APP三天兩頭更新,「優化沒感受到,功能沒有強大,倒是越來越臃腫,各種不必要的功能」。

硬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也默許了APP開發者們的行為。他們以當前市面上頂配機作為長線研發和版本迭代的目標機型,他們自己節約了壓縮代碼的時間成本,卻將其轉嫁給用戶,讓用戶花硬體的錢為手機軟體越來越臃腫這件事買單——換更貴、內存更大的手機。

問題是把手機內存越做越大的手機廠商們可能也並非完全清白。

例如許多用戶都很反感的「預裝軟體」正是手機廠商們的手筆。這些軟體一開機就在手機上,預定了大量內存空間,導致手機運行速度降低,有的還會強行推送廣告,甚至竊取用戶個人信息。

雖然監管部門對這種現象已經介入,規定手機廠商預裝的APP,除了滿足基本功能的軟體,其他都必須可由消費者自由卸載。但大部分不太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尤其是老年用戶,並沒有主動刪除預裝軟體的意識。

預裝軟體有兩種。一種是手機廠商自己的應用,旨在構建自身生態系統,這倒沒什麼可指摘的。

另一種則是第三方軟體,例如經網友反映,華為Mate60Pro開機後一共預裝51個軟體,其中第三方軟體有18個;小米13 Pro預裝軟體高達58個,其中第三方22個。

這些第三方軟體中,既有運營商與手機廠商合作的定製機上捆綁安裝的APP,也有應用開發商為了營銷推廣,在手機出廠前預先「鋪貨」的成果。

如此,利益鏈就很清楚了。

一款應用的下載成本在10元至幾十元不等,假設手機廠商安排了20個第三方軟體,那麼意味著一部手機至少要為其賺200元的預裝軟體收入,而一線手機品牌的年出貨量能高達上千萬台,由此推測這些預裝軟體可以為手機廠商帶來數十億的收入。固然有不少用戶吐槽過預裝軟體,但在這麼多的廣告收入前,一點點抱怨算得了什麼。

手機廠商靠第三方軟體的廣告收入盆滿缽滿,軟體商靠給手機廠商交一點推廣費迅速完成推廣,兩相便利,然而消費者承擔一切。如果消費者因為這些預裝軟體而抱怨內存越來越不夠用,手機廠商們也給出了解決方案——買內存更大的手機。

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現如今,主流的手機廠商都會給消費者多種選擇。以iPhone 15 Pro為例,和大部分手機一樣,他提供了128G、256GB、512GB、1TB四種選擇。不同容量的手機之間差價明顯,高達1000至2000元。

對大部分人來說,128G的內存經常會被提醒內存不夠,手機廠商卻還是保留了這一選項。看似尊重消費者意願,實則用內存不夠的現實綁架消費者、逼消費者做選擇。

因為這意味著手機廠商讓消費者自行選擇:到底是買內存可能不夠的128G版本,還是花更多的錢買256G、512G甚至1TB的版本。也就是說,內存不夠用是你消費者捨不得花錢,不是「我」沒提供解決方案。

與其說手機廠家逼消費者換手機,不如說他們不能提出一個站在消費者立場上的完美的解決方案。

一味地卷內存容量並不是手機廠商的當務之急,如何跳出常規,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下讓大容量手機取代總有一天會被淘汰的128G手機,才是手機廠商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否則,128G之上有256G,256G之上有512G,512G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很大了,手機廠商們已經推出了更大也更貴的1TB,這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方案什麼時候有個頭?

站在消費者角度,為了不被手機的「內存焦慮」綁架,你做出過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