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內存引發爭議,8G內存等於友商16G,為何消費者不買賬?

文/王新喜

近期,蘋果公司發布了全新的MacBook Pro和24英寸iMac,然而其定價與內存設計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這源於新款MacBook Pro 14每增加8GB內存,價格就會提升1500元人民幣,每增加512GB的硬碟,價格也會增加1500元人民幣。這種價格策略被網友戲稱為「黃金內存」和「黃金存儲」。

在11月8日,庫克微博被網友攻陷,有表示「8G內存怎麼拿的出手的,不夠看的」、「2012年蘋果推出的視網膜屏的mac起步就是8G,蘋果真的不忘初心。」從當前的網友輿論來看,消費者把蘋果內存當黃金賣的做法,開始不買賬了。


此前按照蘋果全球產品營銷副總裁Bob Borchers的說法是,新款MacBook Pro的8GB內存與其他系統的16GB內存在性能上相差無幾,因此不能僅僅依賴紙面參數,而應更加關注實際表現。他表示:「我們的內存利用效率更高,並且有內存壓縮技術,是基於統一內存架構。M3 MacBook Pro上的8GB內存,可能會和其它系統上的16GB內存是比較接近的。」

這個觀點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有用戶表示,這點小心思還以為消費者看不懂嗎?蘋果的目標就是讓大家買16+512G,但直接賣14499元起的話,這個價格會勸退很多人。

這裡面依然是蘋果的一種階梯式定價策略,通過設置一個低配內存版,讓用戶選擇價格更高的版本,真正想買的人的,大概率是忍不了花一萬多買個8G內存的筆記本,更大可能性是忍痛加價1500元上16G+512版本。

而如果你不加錢,選擇8G內存版,那麼換機周期會大大縮短。

這也是為何有說法認為,這或許就是蘋果的一種計劃報廢策略。

低標配內存,縮短用戶換機周期,或是一種計劃報廢的策略

什麼是計劃報廢?1924年,世界上主流燈泡生產商曾經偷偷成立了一個聯盟,約定將市面上所有的普通燈泡的使用壽命限制在1000小時以內,超過1000小時之上的燈泡廠商會被聯盟懲罰,儘管當時主流廠商已經擁有生產2500小時以上的燈泡產品,這種有意為產品設計有限的使用壽命,令產品在一定時間後報廢,以讓使用者更新換代的策略就被稱之為計劃報廢。

計劃報廢在長期上可以給廠商帶來好處,因為消費者在產品報廢后如果還有繼續使用的需求,會再次購買同類產品。

早在很多年前,蘋果曾因「降速門」事件引發了巨大的討論,蘋果「為保護舊手機意外關機而給iPhone處理器降頻,導致舊iPhone變慢」的回應讓輿論炸開了鍋。當時許多公眾質疑,蘋果故意操控舊款手機變慢,讓用戶繼而選擇換新機。這就是所謂的「計劃報廢」。

儘管蘋果公司並不承認給舊手機降頻真實目的就是一種計劃報廢策略。但這種做法客觀上卻會推動傾向於更新設備。因為意外關機是在極端天氣等偶發性情況下才會發生,如果在冬天,用戶頻繁遭受意外關機,人們可能會考慮更換手機,如果手機長期變得很慢,那麼換機需求同樣會變得強烈。這種做法明顯是推動用戶去更換新的手機。

回到如今Mac的黃金存儲與黃金內存,為什麼MacBook就是不用16GB的內存碾壓其他系統呢?畢竟其他系統基本都已經標配16GB了。蘋果在內存上回應質疑的時候提到的重要技術是SWAP。但SWAP的本質是在內存和硬碟直接交換數據,差不多類似於虛擬內存。

SWAP並不是蘋果獨有的新技術。

事實上,很多年前的Windows設備就有這個技術——在硬碟上划出一塊空間當內存用,現在技術更先進一點,系統可以識別出相對冷的數據,把這些暫時不用的內存數據搬到硬碟,把活躍的數據放在內存里。以前系統盤都是機械硬碟,虛擬內存會非常慢,後來SSD普及,相對機械硬碟性能高很多。

ARM Mac相較於Windows設備最大的優勢是蘋果的GPU,CPU統一定址,能節省相當一部分windows輕薄本中需要為核顯劃分出來的獨立顯存。

但是SWAP策略是以硬碟的壽命為代價的,本身就屬於一種妥協方案,物理內存要是夠大根本沒人用SWAP。

尤其是SSD的寫入是有壽命的,頻繁用swap或者叫虛擬內存進行交換,寫入量會很大。大部分的Mac硬碟也就512G或者1TB,並不充裕,很容易就滿了。如果硬碟快用滿了,swap可用的虛擬內存就會變小,在接近滿盤的情況下寫入性能大幅下降,swap的體驗也會斷崖式降低。

簡單來說,MacOS的系統的SWAP策略無法補上一倍差值的窟窿。比如說處理一個5G的PSD文件,8G內存與16G內存的機器處理起來速度差異完全不同,很多圖形文件的PS緩存是原文件的4倍甚至更高,內存越大處理的時候越省時省力。蘋果走高溢價路線沒問題,但在內存和存儲這一項上,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高溢價好歹要有個相近的基礎配置,但顯然MacBook不是。存儲顆粒的價格無論是內存還是快閃記憶體都在低點,業界也早已經有了32GB內存的普通消費本,增加8G內存需要超過¥1500元,這跟蘋果的機制都不沾邊,那麼唯一可以解釋也是計劃報廢。

因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全球PC、手機銷量進入停滯期,但是蘋果是高度依賴硬體銷量來支撐市值與業績的一家企業。如果換機周期無限拉長,對蘋果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蘋果生態的用戶黏性很大,一般的情況下,從蘋果MacOS生態換到Windows生態的用戶並不多。因此,蘋果換機用戶大概率還是換蘋果,用戶的換機周期的長短,決定了蘋果銷售業績的好壞。

如果大量的iPhone用戶、MacBook用戶超過5年不換機,對蘋果的業績來說,會是災難。這也能解釋蘋果為何會隱性的採取一種計劃報廢的策略來縮短用戶換機周期。

黃金內存的調侃背後,消費者為何不買賬了?

如今「黃金內存」引發巨大的用戶爭議,本質是消費者對蘋果刀法的容忍度在降低,因為有了同行對比。到底什麼樣的內存 8G需要1500元?蘋果的內存在物料上相較於其他產品的沒有任何區別,別人1500都能買64G了,為什麼蘋果只有8G?

從目前業內把蘋果內存調侃為「黃金內存」來看,蘋果或許不宜再把內存的階梯差作為賺錢的「刀法」了,因為從國產廠商這邊的陣營來看,無論是手機還是PC產品,大內存基本已經是標配。

在今天,很多人換手機或者換電腦,是因為內存存儲不夠而不是性能落後。但是如果在友商已經看清用戶痛點,並且把大內存作為搶奪用戶的競爭殺手鐧來打的時候,蘋果的8G內存就顯得不合時宜,也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的需求了。

從目前8G內存約等於友商16G引發的巨大爭議來看,消費者對這種說法並不買賬,是因為蘋果多年以來,內存和硬碟一直不按照硬體的實際價值定價,而是按照目標用戶群體的接受程度上限定價,是利用自己壟斷MacOS的地位來通過內存來做文章,通過階梯定價獲取超額利潤,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了。

因為從PC的發展可以知道,當軟體的性能需求沒有太大變化的時候,硬碟載入速度才是制約流暢度的關鍵,晶元性能反而退居其次。蘋果一直在不斷提升晶元性能,但如果讓內存瓶頸限制晶元性能的發揮,無疑是一記昏招,因為這讓蘋果的產品體驗受到影響,繼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無論是跟進當下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還是基於市場競爭的需要,蘋果都有必要砍掉8G內存,迎合這個時代的變化,做出應有的改變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