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我的老朋友






小時候,可玩的東西很多,也看到過耳機,但也沒有在意過,我關注耳機大概是上初中後。過去的國產袖珍收音機往往都配有耳機,父母買過幾次收音機,而買到收音機後,沒見他們用過耳機,所以耳機這種附件,就歸我了,可能我也從其它途徑得到過耳機。總之在91-94年間,我前後得到過數條耳機,這種白色老式耳機也叫耳塞。

那個時候,我也看到過磁帶隨身聽的頭戴式耳機和耳塞,沒有在意。

耳機拿到後,我一般聽一小段時間,然後用它做各種實驗。比如改繞耳機,修理耳機,耳機擴大音量實驗等等。改繞耳機,我是用交流接觸器的 0.09漆包線,要麼重繞,要麼增加線圈,要麼改變線徑,加粗或者變細。修理耳機是,線頭斷了,用烙鐵重新接好,當然這得在我有烙鐵的時間才行。

耳機擴大音量實驗,那時,我的房間里有個飯店用的閑置水桶,我把耳機外殼拆開了,把振膜拆掉,利用它自帶磁鐵的吸力,把耳機吸在水桶上,把耳機插投插在收音機或電視機上,這時耳朵離水桶幾十厘米,也能聽到聲音,這聲音雖然如蚊子叫,但比不改動時音量還是增加了不少。

遺憾的是,我改動的耳機,仍然不算高阻耳機,所以沒能用它們成功做過礦石機等實驗~儘管0.09的漆包線在當初看來已經很細了。08年前後,以及幾個月前,我又改過幾次白色老式耳機,從我改動的情況來看,如果用0.09等漆包線重繞,直流電阻在十幾歐到幾十歐左右,所以可以知道,我當年改動的耳機,阻抗也只不過幾十歐。那個時候,認為世界上所有耳機,都是那個音色。

94年上技校了,95年我鋸了一塊收錄機的功放板,把它裝在一個20X20CM的盒子里,當然那個盒子不大,除了電路板,只能裝下一個喇叭,那個盒子我就把它當一個功放機用,並且還是立體聲的,需要聽立體聲時,我分別在兩個3.5mm插孔里各插上白色耳機。見隔壁班一個愛好無線電的同學有磁帶隨身聽耳機,我告訴他我用老式白色耳機,他又告訴我那種耳機金屬聲太重了。後來我找來磁帶隨身聽耳機,試聽後發現果然效果不錯,高低音都比白色耳機豐富。08年左右開始研究礦石機,直到這時,我仍然認為,白色耳機振膜小,只需要很小的功率就能推動它了,做礦石機效果肯定不錯。

後來我見網上有類似圖三那種耳機賣(在那之前見過,但沒聽過),好奇之下買了幾個,其中有65歐的,還有兩個是300歐的,我就把兩個300歐的串聯使用。這時發現,用它們做礦石機,音量比白色耳機大,音質也更好。而350歐舌簧耳機,音量就更大了。

最近10年,我斷續收集了少量白色耳機,發現有一部分線圈中間不是圓柱形鐵棒,而是把耳機底座衝壓出一塊來,給耳機當鐵心。還有的耳機,振膜並不是一整塊薄鐵皮,而是一張塑料薄膜,在中間部位粘上一小片鐵片,我認為這種做法能改善音質。而把耳機底座衝壓一小部分當鐵心,一開始我認為這會減小音量,然而我恢復成鐵棒或者和原先就是鐵棒的耳機對比,音量似乎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