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企在晶元設計領域裡,一向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比如,高通佔據了智能手機AP、SoC、和基帶晶元營收的44%,英特爾、英偉達、AMD掌握著大部分PC和伺服器晶元市場,而在快閃記憶體晶元領域美光也是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近日美半導體行業協會(簡寫SIA)開始擔憂:美國晶元設計地位危險了。美半導體協會為什麼會有此擔憂,都有哪些原因呢?
美國晶元設計地位危險?
據了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晶元設計企業就一直是全球半導體的領頭羊,其市場份額一度保持在一半以上。但是,2020年開始,這樣的優勢開始出現明顯下滑趨勢了。
據美SIA數據統計,截止到2021年,美晶元設計相關公司的總營收佔據全球46%的份額。2015年,美晶元設計市場份額佔全球50%以上,雖然到2021年只下降4%,但以下降速度來看,SIA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下跌到36%。
為此,SIA表示,這與晶元製造環節相比,雖然丟失的份額不算大,但是進一步下跌,或讓美國晶元設計地位面臨動搖的危險。
當然,美SIA的擔擾並不無道理,近兩年,老美的行徑確實不當,能引起其晶元設計市場份額下降,因素會有很多。
或許離不開這些原因
首先,世界各地都在布局半導體,晶元自研潮來襲。
由於老美多次修改晶元規則,讓不少國家和地區,看到了其「不善」的一面。因此,為了擺脫美系技術,各國、各地區開始撥預算、出政策,積極發展本土半導體。
比如,歐洲17個成員國成立「歐洲晶元聯盟」,宣布3年內投資1450億歐元建立「去美化」晶元產業鏈,近日還同意了一項450億歐元的晶元生產計劃。韓國計劃未來5年對晶元產業鏈投資340萬億韓元,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印度已出台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政策吸引晶元巨頭來印設廠。
而針對老美修改晶元規則,國內科企也紛紛開啟了自研之路,如小米、OPPO自研GPU,華為全面入局半導體領域等。不僅如此,在晶元設計方面,中企一直在大力推進RISC-V指令集,其中包含80%的貢獻都來自中企。
這些都因老美擅自修改晶元規則,激起了各地科企想要擺脫美系技術的決心,就會有更多新型晶元設計企業與其競爭。
其次,老美為了打壓他人科技發展,採取的是脫鉤鍛煉的政策,當然也是在割裂自身市場。
眾所周知,老美修改晶元規則,主要是針對華為等中企,限制其先進技術的發展,並鞏固自身的晶元主導權。為了達到目的,它約束了高通、英特爾等美企,以及含美技術的台積電等代工企業隨意出貨。
但是,它卻忘記了畢竟規則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多美系晶元企業不能隨意出貨,自然也會失去客戶訂單的支持。因為,國內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晶元消費市場,且美芯企業在國內市場份額都蠻大的,被老美限制出貨,等於是割裂了廣闊的晶元需求市場。
市場被割裂,營收自然也會有虧,2022年美晶元廠便集體「暴雷」,包括高通、英特爾、AMD等巨頭均遭遇「股價暴跌、業績不及預期」的雙重打擊。截至2022年11月,約有30家美晶元企業下調了收入預期,而在美上市半導體企業的總市值「蒸發」了超1.5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億元。
市值腰斬意味著,美芯企業後期研發投入肯定減少,而老美晶元設計一直能保持領導地位,與其高額研發推動技術創新相關。如今,主動割裂相關市場,導致市值、營收下跌,長期以往,美晶元設計的創新性也許會受到大影響。
最後,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加快,也會影響到半導體格局。
在硅晶元方面,老美的技術一直領先,但是,它就是憑著核心技術掌握在手,才敢多次修改晶元規則。因此,為了擺脫這種技術卡脖子,除了追趕他們的技術,還可以從新技術、新材料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比如,我國科企在量子晶元、光晶元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國內首條「多材料、跨尺寸」的光子晶元生產線已在籌備,預計2023年建成並投入生產。近日,合肥量子晶元產線上,加入了一台NDPT-100損探針電學測量平台(無損探針台),可準確無誤地識別量子晶元的質量優劣,大大提高量子晶元的良品率。
在後摩爾時代下,需要科企在新架構、新技術、新材料上進行探索,新技術也給了追趕者機會,創新空間很大。當然,這些新技術研究,美企並不佔優,新半導體的格局自然會有大變數。
結束語
其實,總結來說,這一切的變化,除了技術極限問題,餘下的恐怕都是老美自食其果的原因。如果,它不是那麼的「霸道」,不隨意的限制他人發展、割裂市場,相信,美芯企業會走得更遠點。
長期以往下去,估計美晶元設計地位確實危險了,被動搖甚至被取代都是有可能的。
對此,你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