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 | 兒童智能手錶「綁定」家長要有底線

放暑假了,不少家長都準備給孩子買一款電話手錶,除了方便外出聯繫,更可以在有突髮狀況時,定位孩子行蹤。然而,一位家長近日發現,孩子點了智能手機中App的幾個功能,家長微信中的299元就被扣了。這並非個案,不少使用兒童智能手機的家長都曾遇到過。

圖片來源:東方IC

兒童智能手錶不僅是手錶,更是智能設備。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一些生產廠商為了利潤,在不斷壓低售價的情況下,只能採取「以軟養硬」的方法來謀求生存,通過預裝多個軟體來填補硬體方面的虧損,其中不少還打著學習教育的幌子。更為惡劣的是,由於智能手錶一般與家長的手機捆綁,在家長正在使用微信的情況下,微信扣錢沒有密碼支付或者任何提示,智能手錶中的App就可以直接把錢扣了,造成家長錢財損失。

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這就意味著,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兒童智能手錶的扣費是不合法的,兒童智能手錶的生產商是有責任的。

對於兒童智能手錶的生產商來說,預裝App必須進行告知,同時要考慮兒童智能手錶使用者的特點,對於有收費項目的App,必須要經過家長的同意,而不能隨意由未成年人操作就可以開通免密支付。

除了廠商的自律,主管部門更要加強監管。今年2月,工信部就出台過徵求意見稿,提出生產企業應確保除基本功能軟體外的預置應用軟體均可卸載,並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載方式供用戶選擇。國家網信辦近年來也對於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持續開展專項整治。作為預裝中有教育類App的兒童智能手錶不能成為「盲區」,不能讓打「擦邊球」經營等行為遊離在監管之外。在具體細則出來之前,監管部門可以通過讓生產廠商承擔扣費等方式,倒逼廠商進行自查,並形成行業規範。

保護未成年人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路,不僅需要軟體開啟「青少年模式」,像兒童智能手錶等設備也需要有與其使用者年齡相匹配的許可權。互聯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領域,促進完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機制,兒童智能手錶生產商責無旁貸。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