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機箱內最容易損壞的硬體是哪個?

電腦主機要是出現故障,最容易損壞的硬體到底是哪個?

一般來說,CPU不容易損壞,除非電壓過高,有可能燒毀CPU,但CPU內部已經集成了電壓保護電路,電壓過高會直接斷電重啟,或者關機,不會繼續運轉。當然也有的CPU允許超頻,但允許超頻的電壓範圍還是有的,並不是無限度提高電壓,也集成了電壓過高的保護電路。電腦其他硬體壞了,CPU也不一定能壞了,壽命很長,不會有太高的損壞率。

電源的損壞率也不是很高,有一定的電壓波動範圍,在正常電壓和電流情況下,損壞的幾率也不是很大。但要保證經常使用,而不是放半年或一年再使用,那樣會讓一些電源出現故障,或者直接報廢。當然還有以長期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情況,電壓忽高忽低,電流也不穩定,就有可能造成電源故障。但在家用環境下,正常使用,電源故障率不是很高,除非用了雜牌電源。

硬碟的損壞率不是很高,但也要分硬碟材質。機械硬碟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不容易損壞,而固態硬碟雖然讀寫速度很快,但損壞率很高,有的不到三年就出問題,而機械硬碟能用五六年,甚至十幾年。

內存條的損壞率也不是很高,有的品牌機直接把內存焊死在主板上,或者用密封膠把內存條粘在主板上,減少接觸不良的故障。往往內存條還沒用壞呢,已經更新換代了。其他硬體也是如此,大多還沒用壞呢,就已經更新換代了。內存條不是容易損壞的硬體,但容易接觸不良。那麼,內存條接觸不良的故障到底是內存條的緣故還是主板的緣故?

應該算是主板的緣故。主板成了最容易造成接觸不良和損壞的硬體,由於金屬接觸片設計的問題,可能會和內存條金手指接觸不良,也可能會產生CPU底座金屬觸片和CPU接觸不良的情況,也可能產生顯卡或網卡底座金屬接觸片的接觸不良問題,僅僅是接觸不良也就罷了,但很多其他的問題接踵而至,會給用戶造成很多麻煩。接觸不良可以清理灰塵,可以擦拭內存條、顯卡、網卡的金手指部分,可以重新插拔CPU,這些都是小故障,要是焊接在主板上的晶元或電容出現故障就算是純粹的硬體故障了。主板會有一定的壽命,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訂好了。一般來說,主板的質保期在三年,有的只有一年。也就是說,有些主板尤其是二三線品牌的主板會在一年之外失去質保,當然也有一線品牌的主板一年之後就掛掉的事實。老主板用的液態電容容易爆掉,北橋晶元有時候過熱,也容易掛掉。雖說現在主板電容大多採用固態電容,不容易爆漿,但其他的晶元並不一定能好到哪裡去,有的「體質」偏弱,一遇到電壓波動就會出現問題。當然,買主板不能只看品牌,大品牌的主板也會有故障出現。而且,很多主板出現故障之後,非專業人員根本檢測不到故障在哪裡。一些主板長期固定在機箱內,要忍受CPU後面散熱風扇的共振,還要忍受顯卡後面風扇的共振,還要負責傳輸數據,負責各種外設的運行,從機箱內拆下來,就會出現故障。而在機箱內變形之後,也會出現故障。有的主板在工作的機箱內正常,拆下來就不正常了,不能點亮,安裝到別的機箱也不能正常工作,其實已經變形,導致一部分元器件不能正常運行了。

可以說,主板是電腦機箱內最容易損壞的硬體,當然也要綜合看各種硬體的性能來評價。如果用了劣質固態硬碟或內存或電源等硬體,就有可能是這些劣質硬體先損壞,而主板堅挺不壞了。一般情況下,主板的故障率很高,但只要正常使用,沒有惡劣的環境,操作得當,也是不容易損壞的。除非買了雜牌主板,或者二手主板,或者以次充好的主板,而現實是不僅這些主板容易損壞,就是新主板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質量確實堪憂。或許,主板廠商知道電腦的淘汰周期,就要使用一些「體質」偏弱的元器件,省下製造成本,卻讓消費者買單,而且要換主板就要整塊更換,已經有些不地道了。要是主板廠商承諾終身免費更換新主板,或許會好一點。但電腦更新速度很快,就是終身免費更換也是不可行的。老主板損壞了,想要更換,找不到對應型號了,只能加錢買新主板,買了新主板,其他的硬體都得跟著換,還不如直接買新電腦划算。

原來主板廠商早就算準了電腦淘汰周期,才弄得一些主板故障率頻發,或者到一定的年限就要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