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3-10105F可以採用H410/H510等入門級主板,散熱器來個雙熱管或下壓式風冷散熱器就行了,簡單來說,i3-10105F這款產品價格便宜,性能也還過得去,能耗發熱也不是問題,在同價位的產品中,其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當然如果要挑不足的話,那就是只有4核8線程,沒有辦法滿足一些用戶對於多線程性能的需求。而採用Comet Lake-S架構的Core i3系列已知有三個型號,分別是Core i3-10305/10105/10105F,這顆Core i3-10105F從命名可以知道是不帶核顯的,此外其應該具有4個內核和8個線程,基礎頻率為3.7 GHz,將會取代現在的Core i3-10100F。
對於這些用戶的話,那麼就只能去看看AMD R5-1600這類二手處理器了,其6個核心12個線程的配置,相信比i5-10105F這種產品會強一些,不過R5-1600的基礎頻率3.2GHz,動態加速頻率3.6GHz,頻率方面的劣勢比較明顯,所以多核性能也不會強特別多就是了,而且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4核8線程其實夠用了,而且單核性能也會更看重一些。
所以如果你不是抱著折騰的心態,就是想裝一台入門的電腦用一用,選擇i3-10105F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顯卡方面i3-10105F既可以搭配低價的亮機卡,選擇RTX3060等中端甜點級顯卡也不會存在什麼問題,當然現在的顯卡價格還沒有回落,如果回落後,選擇個GTX 1650Super,來個350W的電源就夠了,這個配置在1080P解析度下面,大部分遊戲都可以玩了,性價比相當不錯。
Core i3-10105F盒裝版
形容i3-10105F只需要一個字,那就是「香」,兩個字是「很香」,三個字毫無疑問「非常香」。除了二手電筒子垃圾會有些競爭力外,市售主流CPU應該找不到第二顆能夠取代該型號的產品。在其映襯下,老款i3-10100F反而就很坑了,頻率低,價格反而貴些。當前一顆i3-10105F散片報價集中在525元附近,相當於僅需1/3的價格即可享受到七代旗艦i7-7700K的快樂。
i3-10105F屬於CometLake-Refresh系列,說白了就是10代翻新提頻馬甲,它就是簡單在i3-10100F基礎上拉高0.1GHz頻率,但盒裝版處理器已經換用11代包裝風格,具有一定迷惑性。因為仍然基於第10代架構設計,所以它也可以順利在H410/B460等中低階400系列主板上點亮,而且完全不挑主板。
Core i3-10105F盒裝版附贈的散熱器
因為我們一般只關注散片i3,很少聊盒裝,所以網友們可能不知道,i3-10105F盒裝搭配的散熱器居然是和10代i7/i9以及11代全系列(11代是從i5-11400F起步的)相同的全黑化+銅芯散熱器,逼格提高,英特爾也更良心了。不過像奔騰G6405、i3-10100F、i5-10400F這些就還是原先的丐中丐純鋁散熱器,也夠用。這個純黑化散熱器在閑魚上可以買到,大概30-50元不等。
【2】配置推薦
隨著i3價格逐漸穩定,淘寶賣家給出的散片CPU套裝價格也相對實惠,比如這邊搭配華擎H470M-HVS的板U套裝僅需888元即可買到。因為i3發熱很小,所以你可以為其搭配一個僅需20塊錢的超頻三Q版青蛇或雙熱管的紅海mini等。
華擎H470M-HVS採用的確實是H470晶元組,只是因為這個板子單純就是為了清H470庫存而設計,所以完全沿用H410M-HVS的PCB方案,實際功能也和H410無異。該主板採用4+1相供電,最高可以滿足i5-10400F/10500等處理器的穩定運行。擴展介面包含4個USB 3.0(2後置+2前置)、4個SATAIII,因為定位的原因,該主板並未提供M.2介面,所以請各位讀者為其選配常規SATA介面固態硬碟。
H470M-HVS集成了瑞昱RTL8111H入門級千兆網卡以及ALC897主流音效卡。這個板子拋開晶元組差別外,和H410M-HVS有兩個區別,一個是音效卡從上一代 ALC887換為當下流行的ALC897,另一個是因為晶元組變得更高級,所以SATA支持全系列RAID模式(這個是H470晶元組本身的特性),這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都沒有什麼用。
獨立顯卡或許是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因為自帶UHD630核芯顯卡的i3-10105F要貴出200,所以你只要買一張價格在200元以內的二手亮機卡,都可以實現節約預算的目的。像閑魚上泛濫的AMD HD5450、HD6450、HD7350、HD7450、R5-235(HD7350是HD5450的更名馬甲,HD7450是HD6450的更名馬甲,R5-235是HD7450的更名超頻版)等或者英偉達陣營的GT520、GT610、GT705或Geforce 505、605等都可以,價格都在50元附近,近期比較推薦用R5-235。你也可以自行選擇其他性能更好的顯卡以便能夠運行一些主流的網路遊戲。需要注意,買顯卡時建議關注以下顯示輸出介面,一定要和自己的顯示器搭配,不然就要買轉接頭了!
這些亮機卡的功耗一般都在30W左右,非常節能,配置整體滿載功耗在80W-120W,建議搭配使用額定功率在180W以上的電源,此處選擇的是金河田480GT,額定功率為300W,未來可以自行加裝升級GTX1650級別的獨立顯卡。
一. 顯卡部分
N卡:在無太大偏見和無視金錢的情況下,除RTX2080ti和Titan系列這種旗艦外,統一建議買公版丐版。公版卡就是老黃自家的Founders Edition,設計感好,自帶信仰。什麼是丐版?就是各家非公品牌的同系列產品里的便宜款唄,這些卡一般默頻略低,散熱模塊略縮,但鑒於下一級怎麼超頻都不可能摸到上一級卡的屁股,加錢買散熱模塊幹嘛不加錢升一檔顯卡呢。當然,我理解有些朋友對於非旗艦卡做工 風扇靜音以及燈效的愛好,這一部分朋友也一定程度上算是無視金錢的那一部分群體了。至於旗艦卡,建議你們看看2080ti 名人堂 大雕和魔龍,哪個好看選哪個。
關於性能,lol這種遊戲核顯都隨便跑,獨顯大家看自己預算吧。守望先鋒1080p解析度下最低畫質穩定60fps很容易,1050級別就好(不推二手卡)。想穩定最低畫144的話1660ti基本差不多(其實1066就可以)。吃雞的話,建議1066起步,再要求高點的遊戲如古墓麗影 刺客信條等大型單機遊戲顯卡檔次越高越好,當然具體視畫質。2K解析度下,上述情況統一升1到2檔即可(FPS遊戲真的不要開高畫,影響射擊而且你也顧不上欣賞風景;製作精美的流程類闖關類遊戲玩家追求一下畫質倒是無可厚非的)。
A卡:國內市場沒剩多少A卡了,主要就是中低端定位的rx580 2048sp(4g和8g版本),rx580和rx590,以及一張對飆2080的Radeon7。老黃的gtx1660ti和1660一出,基本580和590的選購價值就不大了,當然A卡愛好者可以買,畢竟這兩張卡還是比1066強出一些的。至於580的2048sp版本則算是1000元價位最具性價比的卡了,堪比1063的性能,只賣1050ti的價格。最高端的鐳7建議有那麼多預算還是優先2080,實在喜歡A卡或者就是怕花屏再考慮A卡。順便說,目前除了騰訊的某幾款遊戲依然A黑的厲害,其他的好像沒那麼嚴重了?
總得來說,以性能和價格做一個性價比排行的話,我認為rx584 rtx2080是比較好的,其次是2060 1660ti和1660,對我來說rtx2070略有些尷尬,但它不是不能買,因為如果你玩的遊戲可以用光追和dlss,那麼2060性能實際上是不行的,建議2070起步。還是那句話,有錢人請忽略性價比,選一款你覺得最美的2080ti就好了。
二. CPU及主板部分
不用擔心散片的問題,小作坊做不出CPU這麼高科技的東西來,當然如果你實在擔心以後需要保修,那麼請你京東盒裝。
對一個「臭打遊戲的」來說,其實我覺得CPU的選擇真的不太多。如果你對超頻沒興趣,那麼G5400起步 i3-8100 i5-9400F i5-9600k i7-9700k i9-9900k都可以,顯卡選好以後對應選一個你預算內的U就好了,理論上i5-9400F甚至可以搭配到RTX2080,所以我建議4000-8000預算的玩家甚至可以無腦選這個U。9400F約等於8500閹割了獨顯,性能強於8400,散片價格還便宜100塊,只要你搭配獨顯使用,這性價比你還不買?!依然給不超頻的玩家列了3款帶k的U,原因是這三款默頻玩絕大多數遊戲也夠了。目前99%的遊戲都還停留在單雙四核優化,所以六核處理器絕對夠用,也就是說9400F開始,CPU就基本不會給顯卡帶來什麼瓶頸了,儘可能避免超線程,不僅用不上還有副作用,畢竟9900k超5g還得關閉超線程才能算最強遊戲U,一般玩家9400F夠夠的。A家處理器就Ryzen5 2600,不想推薦別的,默頻夠用,小超趕得上2600x,遊戲體驗與8400基本齊平,鑒於某些先天劣勢,本質上肯定不如Intel玩遊戲好用,但除非你持續用檢測軟體統計幀數,不然一般也體會不到的。
超頻的話(可自行搜索哪些遊戲比較吃cpu,不然超頻其實收益不大),8600k 9700k 9900k,以及Ryzen5 2600.超頻是個技術活更是個花錢的活,不僅要更好的主板電源還要更好的散熱 風扇,內存也想超,再加錢。8000以上預算可以考慮8600k,8600k目前看起來體質比9600k好點,超5g不是太困難,超上去直接頂尖遊戲CPU,9700k和9900k就不多說了,1w和2w以上預算的考慮吧。6000預算還想學超頻,r5 2600歡迎你!
CPU和主板一起談,不超頻的話9400F配B360的板子就好,注意這個板子內存頻率只支持到2666,如果玩的遊戲如吃雞對內存頻率也比較敏感,可以考慮z370。再高端的86k 96k 97k就算不超頻也建議至少z370起步,99k的話則建議直接旗艦z390。當然,不超的U選z370的時候可以丐一點,小超就選中端的,大超直接z390。選AU也就是2600的話,可以搭配B450或者X370,不超就B450,雖然B450也是支持超頻的,但想小超一下超成2600x選x370供電部分一般會穩點。
三. 固態部分
把固態排在內存前面是因為我覺得固態硬碟對遊戲的載入速度的影響實際上是比高頻率內存帶來的遊戲性能提升更容易察覺的,這是遊戲體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守望先鋒剛出的時候,我只能用一台破筆記本玩,當時半天載入進到選英雄界面還看不見角色的頭像,進入地圖以後常常只看到自己的槍而看不到自己的身體。
當然,固態在都快到一定水平以後差距也就不太明顯了,例如黑盤和970evo在日常使用體驗上能感覺出很大差別嗎?我覺得不能。這些高端的NVME協議的固態實際差距是體現在大文件的拷貝速度上的,在日常使用中根本都對它們的高速緩存區難以造成太大壓力,不過你非要在256g的裝機盤裡屯幾個大型單機遊戲把它用成紅盤那我就沒話說了。
關於顆粒的問題,我覺得大多數臭打遊戲的沒必要了解那麼多,實際上QLC TLC什麼的還是看看同品牌價位就知道什麼是低端什麼是高端,然後適當估計自己對容量和預算的需求,買就好了。
我的意見是,主流價位8000內一般用256g的固態搭配1T的機械就可以了,固態里裝系統和最常玩的遊戲以及最在意啟動速度的軟體。1T機械里就存照片 音樂 電影和不太常玩的遊戲。預算再高,如果實在手裡的錢不夠加一檔顯卡的,那麼就加大系統固態盤的容量,說實話高端固態如三星970evo等都要有1T才能發揮其真正實力的。
如果想插多根固態或者接多個SATA盤注意一下你的主板插槽和介面夠不夠哦。
四. 內存部分
內存頻率現在被支持得越來越高了,過去8g ddr4 2400的條子那麼貴,現在4266的都有好多款。但是高頻內存對遊戲體驗的增強實際上根本與顯卡沒法比,而且內存頻率高了會導致無法避免的時序增加,個中機理我也沒那麼懂,當然也有吃雞等一小撮遊戲對內存頻率比較敏感,可以考慮把內存超到3000以上頻率,兼容性的問題前面主板也說了,如果最主流的9400F搭配B360晶元組的主板,是只能支持到2666頻率的,想玩高頻請上z370。
內存買多大,8g夠用,16g戰近未來,再大加錢。雙通道說不定比內存頻率更影響遊戲體驗,某些朋友選擇稍微中低端的AU的話建議預算不足時買雙4g組雙通道哦。最主流的思路就是雙8g組雙通道,預算吃緊可以拿下一根來加到顯卡上,三四百元的8g內存實際上可是1066-1660ti-2060的差距呢,這一根內存的影響絕對沒有你升一檔顯卡的效果明顯,而且以後有閑錢再插一根就好了,換顯卡可就麻煩不少了。
想插多跟內存也要注意你的主板內存插槽夠不夠哦。
五. 散熱部分
分體是高端DIYer的玩具,我們不談 不談。關於風冷和一體式水冷,基本是同價位風冷吊打水冷。但是由於優秀的風冷可能體積龐大,你要注意是否能與你選擇的機箱匹配,水冷還漏液呢哼。一般建議9400F這樣的不超頻U無腦T400i就好了,再縮 東海X6 紅海mini之流也不是不能用,不過100W以內的功率罷了,很好壓。2600的話可以上個大鐮刀赤兔馬,如果有朋友打遊戲還做直播需要買2700以及8700k 9700k這些U,那麼建議大霜塔和酷冷至尊冰神240起步。不超頻的話,機箱內部風扇隨意。
超頻的話,我覺得超頻玩家每個人對什麼散熱壓什麼U什麼溫度表現都應該有數的,而且玩超頻錢也就是洒洒水啦,沒數也有大量評測給你們看,我就不獻醜了。這裡提一句AU的盒裝自帶散熱器,是挺好看的,做工也比IU的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推薦的人也不少,但是我感覺用原裝散熱壓還是多少有點熱,日常用下輕度遊戲還好,如果負載高了比如遊戲多開視頻剪輯開直播等等的話會降頻,建議還是買個好點的散熱為好。超頻的話,機箱風扇有錢就多裝幾個唄,風道健康一點,溫度就好看點。
六. 電源部分
這是最不能縮的部分!這是最不能縮的部分!這是最不能縮的部分!重要的話說三遍,最建議京東買的部件,其他部分哪便宜哪買,或者哪個部件特別在意保修那就京東買。450W以下基本沒啥好電源了,而且負載50%時轉化率最高,給個酷冷至尊GX450吧兄弟,京東促銷價才279,全日系電容5年質保啊兄弟!實在要縮也得銅皇450。模組不模組倒不那麼重要,但一般全模組的就比較高端,重要的是日系電容和幾年保修。安全至上啊,用著用著boom了可就太得不償失了,這是整機最重要的部分,給全電腦的每個位置提供電力,一是瓦數要買夠,二是要買高質量的好電源。
一般建議大家簡單了解一下自己CPU和顯卡的TDP,確定下這兩個核心部件以後,就確定電源,把這兩者功耗上限加和乘1.5~2.5就好了的。比如9400F按80W(某些板子電壓高可以算95W),1660ti 135W,加起來200多點,那麼實際上三四百瓦就夠了,但因為450W開始電源質量才過硬,所以GX450穩穩的。其他的如6核帶K的150W(超頻180),8核帶K的215W(超頻260),2600X是120W~150W。顯卡方面1066是135W,2060是190W,2070是210W,2080是280W,2080ti320W,鐳7有360W等等。
最後機箱沒啥好說的,注意主板的大小,大機箱向下兼容,但小機箱肯定裝不下大主板哦親。另外,散熱器限高,風扇位,硬碟位,顯卡插法以及水冷排支持都是影響因素,不過大家最主要的購買慾望還是來自於外觀吧。
文中圖裡推薦了一些我比較關注的電腦配件,價格隨時變動所以沒列價格,大家可以隨便看看,具體的配置單子我就不寫了,不過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排列組合而已。
最後以價格為區間大概劃分一下核心配置:
現價格幅度變動,價格僅供參考
3000-6000價位 i3 8100/i5 9400F/R5 2600+RX 580 2048sp/GTX1660/GTX1660ti/RX580/RX590
7000-8000價位 i5 9400F+RTX2060
9000-12000價位 i5 9400F/i5 8600k+RTX2070/RTX2080
15000價位 i7 9700k+RTX 2080
20000+ 的 i7 9700k/i9 9900k+RTX2080ti
關注二品熊,了解更多電腦組裝及配件性能和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