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限制」?針對蒙古的3100萬噸稀土,社科院正式發聲了!
在現今的科研技術範疇,中國和美國相比依舊存在差距,但美西方國家想要輕鬆拿捏我們,現今可沒有那麼的容易了,華為麒麟9000S的回歸,相當於給拜登團隊的晶元規則划上了「失敗」的句號。
華為Mate 60Pro的未發先售,直接引起了全球科技圈的震蕩,多個國家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拆解,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沒有任何含美零部件」,但日本、美國依舊不服氣,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激的言論。
拜登團隊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探尋,找遍了全球光刻機的聯網數據,也沒能發現任何關於麒麟9000S晶元的蛛絲馬跡,但他們依然嘴硬聲明:「沒有使用到含美的技術,華為不可能實現高端晶元的生產製造!」
而日本的態度也是如出一轍,雖然承認了Mate 60沒有任何含美部件,但對於回歸的高端晶元,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其誣陷麒麟9000S並非是7nm工藝,而是華為融合了特殊技術的14nm工藝,但即便如此又怎麼樣呢,能夠滿足性能需求才是實在的。
高端晶元的回歸獲得了廣泛關注,但實際上中國手上最大的王牌還是「稀土」,作為多領域的重要稀有原材料,中國不僅掌握了大部分的資源,還擁有著頂尖的提煉工藝,可以說達到了近乎「壟斷」的地位。
然而蒙古非要用3100萬噸稀土做文章,美國的反向「限制」能否成功?
社科院正式發聲
中國在半導體技術方面起步較晚,外加上過度信任全球化產業合作,導致大量的晶元需求依賴進口,強如華為此前也只從事晶元的研發設計,即便全球第一顆5nm晶元來自海思麒麟,但美國的晶元規則啟動之後,一切的幻想都化為了泡影。
在中斷了含美技術體系供貨後,台積電被迫斷供了華為,晶元的供應不足導致手機出貨量急劇下滑,憑藉庫存晶元維持各項業務的開展,華為也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困境,好在任正非的高瞻遠矚幫助華為渡過了難關。
堅持每年不低於總營收20%的研發經費投入,沒有放棄失去營收能力的海思半導體,終究幫助華為收穫了美好,麒麟9000S晶元的回歸、鴻蒙4.0版本的發布、5G網路速率的回歸等等,給一切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但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這還只是預熱。
美國之所以不敢全面放棄和中企的合作,是在擔憂中國中斷對於稀土的供應,特別是在中國啟動鎵鍺的管制措施後,拜登團隊也著急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可替代的廠商,在全球繞了一整圈沒有人能啃下這個「硬骨頭」,澳大利亞的PRE稀土直接回懟:「不和中企合作就等著無所事事!」
已經有了如此明確的答案,蒙古依然選擇了觸一觸這個霉頭,對美國喊話擁有5處稀土礦床、稀土礦點71處、260稀土礦化區,從儲量達到了3100萬噸,一度想要將資源出售給美國,試圖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蒙古顯然高估了美國,拜登團隊根本不敢接下這一茬。
理由也非常的簡單,蒙古地處中俄中間,可以說要把稀土運出去,海陸空都需要獲得周邊兩個國家的授權,這樣的合作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還有一個原因,美國根本就不具備大面積提煉稀土的能力,至少需要耗費幾百億美元去搭建產能,就目前的狀態而言是得不償失的。
對此中國的社科研究所正式表態:「美國依賴中國稀土已久,從來沒有中斷過尋找可替代的資源,一聽到中國對稀土管制、亦或是鎵鍺管制的消息,就會舊事重提探尋可替代的渠道!」
中國無懼挑戰
社科院的表態意思也很明確,一直都在尋求突破、卻一直都沒有什麼結果,原因在於不僅依賴中國的稀土儲量,同樣也離不開高端的提煉技術與設備,基於這個層面我們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就算美國能夠找到合適的資源,也無法在短期之內突破對應的提煉技術,而美國作為全球晶元出售大國,對於稀土的需求是龐大的,在時間上他們根本就等不起,因此「尋找可替代資源」不過是他們聲東擊西的手段。
美國的晶元規則收縮的越緊,就意味著中國的技術突破的越快,麒麟9000S晶元已經被證實完全源自國產,不管是7nm還是14nm,都意味著中國已經有高端晶元自主化量產的能力。
接下去就是我們不擔心美國晶元斷供,而美企會擔憂原材料無法充足供應,如今拜登團隊更多的是在渲染一種氣氛,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一定的威懾力,但顯然已經沒什麼作用了,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