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濟,講國際,講大局,就是不講工人,不講問題。
單看這篇文章,富士康太特么重要了。
哪怕全廠工人感染了個遍,也不能停產。
但我要說的是,疫情問題前期處理不好,後期補窟窿需要花費的,遠比前期暫停的成本要高。
在這一點上,上海是很好的教員。
當然,如果你是#富士康#的高層,當然要大講特講自己有多重要。
畢竟,假如富士康停產,受影響的是自己,可倘若頂著疫情繼續開廠,代價又不是他們。
就在剛剛,一則話題#鄭州富士康對年底iPhone生產影響不大#衝上熱搜
不會影響生產,網友回答到都什麼時候了還關心生產問題嗎??
這樣子真的得民心嗎?
目前不停下來整頓好、治理好、處理好疫情問題
日後的問題豈不是更多,而且再這麼拖下去影響的範圍不就越來越廣了?
損失不是更加嚴重嗎?
某位大佬就說了,一些吃瓜群眾可能會,他們不喜歡富士康這樣的代工企業,覺得中國已經強大了,不需要了這樣的企業了,也不喜歡郭台銘這種趕著員工幹活兒的資本家。
也許有些人可能會害怕,害怕繼續開工惹出麻煩,會讓自己丟掉工作,巴不得一停了之,才不會理會什麼前人種樹的來之不易,以及當下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困難。
還有誰希望鄭州富士康停擺?
這裡肯定會有越南和印度,他們巴不得中國多出這樣的問題,然後替補、截胡。
但最希望鄭州富士康停工,巴不得整個中國工廠都停工的,可能還是美國。
因為這太有利於它講好供應鏈去中國的故事了。
有人擔心群眾安全,有人關心手機產量,有人在意企業營收,有人看重員工身心。影響大不大可以討論,但這個時候,若還是把保產能,放在首位或當做目標,那恐怕確實不合時宜。
影響不大,是靠什麼保障。如果是拼了命的壓榨,生了病的開除,沒生病的加班,那寧可不要這個產量。人道主義,要優先於經濟利潤。
所謂的保就業,促發展,提產能,不能本末倒置。穩定出貨量,只是一筆生意,而它的背後,卻有幾十萬員工的安康。
這也關乎企業形象,甚至在外人看來,這只是一個縮影。比起產量,更重要的是,員工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定顧此失彼,要看企業會怎麼選。
防控和生產,都是一場攻堅戰,可員工不是機器,既然無法代替,那就要顧及他們的利益。畢竟創造價值,要靠員工,而不是講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