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推出「認房不認貸」政策,有關「認房不認貸」政策對商品房交易的話題也越來越多。有觀點認為,新政策顯著降低了購房者的置換成本,進一步釋放了改善性住房需求,「賣一買一」交易可能隨之增加。
粗粗一聽,很有道理。推行「認房不認貸」政策了,以前有過貸的家庭,款也不再是障礙了,就可以把手中有的住房賣掉,換一套新的住房,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品質,從而推動「賣一買一」交易的增加。從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從實際操作來看,也行得通。關鍵是,誰能成為「賣一」中的那個「買」者呢?如果沒人買「賣一」手中的房子,想改善住房條件的居民可能就沒有能力成為「買一」者。就算願意負債購買,因為手中已經有了一套住房,就不能享受首套房優惠。而且,房子到手後,裝滿的錢也是問題。因此,需要解決的不只是「賣一買一」的問題,還有「賣一」交易能否成功的問題。只有「賣一」能夠順利交易,手中的房能夠順利賣出,「買一」才能成為可能。

這也意味著,「認房不認貸」政策能否帶來市場交易的增加,需要看現有住房能否找到買家,能否順利出手。對絕大多數居民來說,要想改善住房條件、重新買房,就必須把手中的房交易掉。也只有將手中的房交易掉,才能享受到首套房的相關政策,才能有條件購買新的住房,才能增加交易量。
正因為如此,有關「認房不認貸」政策能夠增加市場交易量的觀點,完全是就理論談理論,就政策談政策,根本沒有考慮房地產市場實際和居民購房心理,很像現在很多地方出台鼓勵生二孩、三孩政策一樣,沒有一孩,哪來二孩、三孩,沒有人購買「賣一」者手中的房,哪來「買一」的道理。「認房不認貸」政策能否真正發揮作用,能否讓廣大居民願意利用「認房不認貸」政策改善居住條件,關鍵在於能否激活二手房市場,能否把「賣一」者手中的房「賣」出去。

而從目前二手房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似乎並不景氣,廣大居民購房的熱情並沒有得到激發,市場總體仍處於低迷狀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二手房房價同比上漲城市有5個,比上月減少1個,二手房房價同比下降的城市有65個。7月份,一、二、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下降1.4%、2.7%和3.5%,降幅比上月分別擴大1.0、0.3和0.1個百分點。
從環比來看,7月份,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二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4%,降幅與上月相同。納入統計的70城中,只有6個城市價格上漲。
也就是說,二手房市場並不能給「認房不認貸」政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只要居民手中的房賣不出去,多數居民就不可能再購買新的住房,這是一個「雙環扣」,前扣解不開,後扣也無法解。只有將前扣解開了,後扣才有希望解開,「認房不認貸」政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不把眼睛放到二手房市場的激活上,不僅「認房不認貸」政策作用難以發揮,很多政策的作用都會在二手房市場低迷面前戛然而止。

恰恰是,目前出台的政策,都是圍繞一手房、圍繞鼓勵居民買新房而設計的,針對二手房市場的政策很少。如果出台一些專門針對二手房交易的政策,譬如貸款利率更低一點、契稅等全免,必要時可以對購買二手房的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等,或許能夠對二手房市場交易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畢竟,二手房需要全款交易,需要購房者籌措足夠的資金才能完成交易。就算銀行貸款手續一樣,但畢竟辦理起來還是要比開發商主導下的一手房麻煩多一些,自然,會影響到購房者心理。
所以,希望各地在推出「認房不認貸」政策的同時,對如何促進二手房市場活躍也出台一些具體措施,特別是激發居民購買二手房熱情方面,能夠給予一些政策支撐,讓購房者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購房。只要二手房市場的交易之門打開了,「認房不認貸」政策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對房地產市場走出低迷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