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數年,資不抵債的恆大依然等不到白衣騎士,債務危機仍未解除。
根據瀕臨退市的中國恆大在港交所披露的2021年及2022年兩個財政年度的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和2022年,恆大虧損8120.3億元。其中,2021年虧損6862.19億元,2022年虧損1258.14億元。這一虧損規模超過恆大自2009年上市以來的凈利潤總額,也刷新了中國企業虧損最高紀錄。

如今的恆大,債務危機十分嚴重。2021年底和2022年底持有的資產總額分別為2.11萬億元和1.84萬億元,負債總額分別為2.58萬億元和2.44萬億元。也就是說,把整個恆大賣了,還差6000億。
此外,還有人繼續補刀:7月18日、19日,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新增12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過12.11億元,涉及民間借貸糾紛和票據糾紛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5日、26日,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又新增11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標的合計29億餘元,其中部分案件被執行人還包括恆大地產集團濟南置業有限公司、恆大地產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等。

風險信息顯示,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有490多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總金額超過420億元。同時,該公司還存在多條限制消費令、失信被執行人(老賴)和終本案件信息,拖欠金額超過52億元。
那麼,恆大為何虧損如此慘重?
據中國恆大自我剖析,在2021年6862.19億元的虧損中,年內經營性虧損1137.5億元;在建物業、已完工待售物業和投資物業的公平值虧損4049.5億美元;與土地收回相關的損失、金融資產減值損失和其他非經營性虧損1802.0億元,所得稅抵免126.8億元。

在2022年的1258.14億元虧損中,年內經營性虧損、非經營性虧損和所得稅費用分別佔433.9億元、693.7億元和130.5億元。
營收方面,由於房地產市場低迷,加上其深陷債務和聲譽危機的影響,恆大地產在全國多地的項目資金回籠並不順利。2021年和2022年的合同銷售額分別只有3729億元和317億元,銷售回報分別為3876億元和357.9億元。營收分別為2500.1億元和2300.7億元,均較2020年出現明顯下滑。
為了償還債務,恆大開始了大規模的資產出售。大手筆減持盛京銀行,套現逾百億,「清倉」與騰訊共同控股的恆騰網路,累計套現逾100億港元。退還了廣州恆大足球場地塊的土地使用權,獲得55.2億元的退款,並轉讓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出讓價格為75.4億元……

許家印本人為了給恆大抵債,也在不斷出售個人資產。8000萬元出售廣州珠江新城豪宅,出售和抵押香港和深圳的豪宅,以及幾架私人飛機,為集團注入了超過70億元的現金。但面對巨額債務,這筆錢微不足道。
而恆大的崩盤,除了供應商傷痕纍纍,尋死覓活,還有很多業主不知所措,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但並非都是壞消息,也有一個好消息:恆大去年交付了30萬套住房。
2023年1-5月,中國恆大交付房屋累計約12.2萬套,總建築面積約1389萬平方米。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截至2022年底,恆大擁有10.29萬名員工;7210億元的合同負債,如果按每套房100萬元計算,恆大仍有72萬套房屋已售出但尚未交付。

那麼,恆大的房子還能如期交付嗎?估計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許家印曾說:「未來三年的核心任務是保交樓,而這項任務預計需要2500-3000億元的融資來保證復產。」但恆大賬面上只有43.34億現金,也就是說,需要去借3000億,但沒人知道恆大能不能借到這3000億。
現在的許家印,賣股票,賣豪宅,賣土地,曾經的河南舞陽鋼鐵公司軋鋼廠車間主任許家印、曾經的中國首富許家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只能等待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