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通常在每年2月3日至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進人立春節氣。立春標誌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即將過去,開始進人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它是春天的前奏,亦是大地的初心。
「立春」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其中又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指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二候蟄蟲始振,指冬眠的蟲獸開始蘇醒蠕動;三候魚陟負冰,指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古籍《群芳譜》中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
立春後氣候的最大特點是乍暖還寒,氣溫開始逐漸上升,日夜溫差較大,雨水增多,冷空氣活動頻繁,倒春寒時有發生,北方大風天氣增多。
立春後要開始備耕生產,準備種子肥料、修整農具、修築水利設施、保苗防凍、果樹整枝修剪等。冬小麥由南向北陸續返青、拔節,要預防春季凍害,防控病蟲草害,開展促根增工作。
節氣諺語
立春大如年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祈歲納福的時刻,在過去民間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來祈願風雨調和,國泰民安。因此,在我國民間素有:「立春大如年」的說法。
中國古人對「立春」非常重視,一直把它當成節日來過。
據《禮記》記載,周朝時,每逢「立春」,周天子親率公卿、諸侯、士大夫,在東郊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賞賜群臣並施惠於民。東漢以後,朝野出現「迎春」禮俗,如婦女「剪綵為燕」做頭飾,貼「宜春」於門。唐宋時,「立春」之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賀。明清宮廷,無論「迎春」還是「鞭春」,禮儀均極為隆重。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而今,立春節氣也有很多傳統民俗活動,如"鞭春""打春""報春""說春""咬春""躲春""戴春"等。立春也有吃三樣(春卷、春餅、春芽)、做三事(踏春、貼春、祭祖)、忌三事之說,以及春捂秋凍等飲食養生經驗。總之,迎好歲首,一年萬事順遂,人安康!
一立春,地溫升
從立春起,一年四季開始,從這一天到立夏期間,都被稱為"春天"。立春是冬春之間的分界線,立春意味著寒冷的冬季結束。氣溫、日照、降雨都處於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隨著立春後氣溫開始升高,土地溫度也隨之上升,萬物復甦,正如古人總結的立春一候東風解凍,即東風送暖。
立春節氣到了,春天開始了。儘管東亞南支西風急流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大風低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寒冷是屬於將走未走的一種狀態,雖然有著回暖的跡象,但是天氣依舊是寒冷的,還可能會出現持續40天左右的低溫天氣。即使氣溫有所上升,也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因此,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十九卷中也有「春寒料峭,凍殺年少。」的講法。
春季的天氣變化無常,它在寒冬之後,盛夏之前,這時南方已熱,北方還冷著,南北的溫度差別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氣,南方的熱空氣,常發生衝突,造成鋒面,發展成氣旋。氣旋來了,天便下雨;氣旋去了,天又轉晴。春季的氣旋最多,天氣也就變化無常,所以也有"春天孩兒面,一天三變臉"的說法。
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
(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
立春一般在陽曆2月3日或4日,已過冬季最冷的"四九"天氣,這時的天氣已較穩定地轉暖。"兩春"又叫"雙春""雙春年",指在一個農曆年之內出現了兩個立春,根據經驗每逢這種情況一般會是暖冬。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中也有"立春在殘年,主冬暖"的說法。因此,便有了「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的諺語。
在我國上千年的農耕歷史中,糧食收成是人們聊得最多的話題,大家都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今年正是老人們口中「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的豐收年。
為什麼會出現「兩春夾一冬」現象?這是中國紀年曆法中出現的獨特現象,是陽曆和陰曆之間的"陰差陽錯"造唐的。陽曆是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地球公轉1周為1年,12個月,365天(閏年則有366天)。陰曆是按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1周為1月,一年12個月,354天。中國的曆法就是結合大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這樣,在農曆和陽曆之間就出現了11天的位差,為解決這個時間差問題,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
春打河開,南雁北來
立春之後陽氣上升,氣溫升高,河面逐漸解凍,大雁也感知到春天的到來,從南方飛回北方。大雁是一種"候鳥",生活在溫和的氣候中,立春後南方的氣溫逐漸升高,不再適宜大雁的生存。而這時北方的氣候由寒冷逐漸變為溫暖,是大雁生存的最佳氣候,所以春天大雁北飛。
立春以後氣溫逐步攀升,水面寒冰似融非融,一派"凍痕消水中,波起輕搖綠"的景象,這正是立春一候"東風解凍"的景緻,也應了古詩"春江水暖鴨先知"。
二十四個節氣中,每個節氣15天左右。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又將"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它既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時段標誌,其開始的日期和時分同時也是氣候物候變化的精確時間節點。人們將每個節氣的"三候"根據氣候特徵和一些特殊現象分別起了名字,用來簡潔明了地表示當時的天氣、動植物生活狀態等。很多諺語也與三候相映襯,如"交春三日,魚頭向上"這句福建長汀諺語,意思是立春後水暖三分,水底冬眠的魚兒感知到陽氣,也浮游上升至水面。
立春陽氣轉,塘堰都落滿
我國的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即性質不同的兩種氣流相遇而形成。在春季,隨氣溫的上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力量開始減弱,而此時來自南方太平洋上的暖濕氣流開始增強,因此,冷暖空氣長期在一些地方停留,形成降水。立春後,南方一些地區降雨明顯增多,有時還會出現「連陰雨」的天氣,一兩周不見日頭,以至於塘堰都被灌滿了。
這句諺語里浸潤著濃濃的水文化印記,反映出人們對於雨雪旱澇的關切。一般來說,春季不是降雨最多的季節,立春節氣的降雨和分布也很少,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人們希望立春時有一場春雨,滋潤大地,讓萬物復甦,洗滌塵埃,降解霧霾,殺死病菌,帶來吉祥。
立春颳風,春風多
立春那天颳得什麼風?中國季風氣候顯著,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春天季風多從東面來,因此人們習慣把「春風」叫做「東風」,如立春一候「東風解凍」,宋朝著名文學家王禹著有《東風解凍詩》;還有宋代朱熹的《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古時還有「花信風」一說,意即帶有開花音訊的風。二十四節氣中,從小寒到穀雨這8個節氣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所以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也稱二十四風。立春一候是迎春花,因適應能力很強,所以又跟梅花、水仙花、山茶花並稱為"雪中四友"。立春二候是櫻桃花,唐代詩人元稹寫的「櫻桃花,一枝兩枝千萬朵,花磚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
立春一日晴,早季好收成
立春日宜晴。農諺有「立春晴一日,農人不用力」,「立春一日晴,早季好收成」的講法。
如果這一天陰雨,則預示有澇災。颳風的風向也有講究,刮東風則天晴,穀米便宜,人民安樂;刮西風則預示乾旱,穀物一貴,盜賊四起;刮南風則六畜興旺;刮北風則肯定被水淹。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時,北上汴京入朝任職的王安石,剛跑到揚州瓜洲,被春風一吹,就懷想起剛剛離開的南京,不由得展望起何時變法大業可成,何時可功成名就還鄉了。
春風何以「綠」大地?緣由春風是東風,東方吹來的暖濕氣流。唐人李賀有名句:「東方風來滿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