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老人言素來能佔據高位,在璀璨的華夏文明當中俗語文化存在感極強,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信息流通性很差,相比起現代高科技生活的快捷與便利。
古人們若要避免在生活中犯錯,只能夠從失敗經歷之中提煉出教訓,而後再將這部分來之不易的教訓進行總結,在總結之後才會感知到生活也能一帆風順。
雖說古人云人無完人,外表再如何光鮮亮麗之輩終究會犯錯,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此話原本表明的就是不要畏懼錯誤,更加不能由此選擇因噎廢食。
相反困難的降臨恰恰是獲得經驗的時機,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絕非僅僅是說說而已,若無一次又一次的慘敗又怎麼會迎來成功。
唯有先經歷過千錘百鍊,才有機會抓住那些令人驚羨的順利,所以這也奠定了俗語文化的高地位,尤其在老一輩人心中它無可替代。
跨越了千百年的時空仍能遺留下來,這本身就能說明俗語文化的價值,比如在這句命苦之人,一看便知中。
古人就提出了生而苦命的三個特徵,並且種種特點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難見到,但放到如今還能否保證準確性,還需要新時代的人們動腦思考。
千年沉澱 農耕時代
首先聽到這句話後想必很多人都不贊同,畢竟話中說到了看這個動作,亦從側面反映出古時社會認可面相學的觀念,一個人的外貌如何乃是天生帶來的。
父母基因在母親懷孕之時便已決定,單純試圖依靠後天改變無異於奢望,更何況還是在古代科技手段低下的階段,人想要改變容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這種認知經過千年沉澱後,也慢慢地變成了隱形的社會潛規則,封建時代的華夏民族為農業強者。
處於冷兵器與體力定勝負的大環境,古人無可避免地需要與自然相互依偎,二者之間的關係為緊密相連,缺少其中一方都會令國家發展停滯不前。
這並非誇大其詞的危言聳聽,為何古人的大部分觀點如今都顯得迷信,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農耕與氣候有極大關聯。
即便是科技泛濫的現代農耕技術,也要時刻關注著氣候的變化,從人類誕生可以看到這個世界開始,每一年所發生的自然災害不計其數。
當人類逐步覺醒明白糧食的耕作原理後,每一年的旱災與澇災皆成為了關鍵轉折,每每遇到極端氣候農民顆粒無收屬實正常。
很快當古人掌握了一些耕種知識後,同樣明白了農作這一行只能依靠老天爺吃飯,如此再不難理解古人遇事熱衷祭拜天地之舉了。
這屬於被迫於形勢而產生的無可奈何,是時代選擇了人類而非人類選定時代,歷史與時代皆不是人類能夠掌握的事物,在時間面前人類渺小得可怕。
古人此舉正是為了證明對自然的敬畏,或許這在後世人看來太過違背科學理論,然而卻無比貼合那個時代的思想特性,而面相學正是基於此種觀念形成。
古人眼中命苦的三大特徵,基本均是從面貌條件作為切入點的,要麼面容的整體條件要麼則是精神面貌條件,其一就是平時生活中過於喜好埋怨。
遇事似乎只會第一時間先反駁他人,而從不會主動從自身行為找錯處,此種類型的人很明顯不善於自省,其實在古老的華夏文明中,祖先們早早便品味出喜好自省的益處。
局限視野 看不到美好
人永遠看不清自身的弊端,卻能夠對他人的行為評頭論足,相信許多人都曾犯下過此種錯誤,如此觀點非但不能幫助人生繼續起航,還會很大程度上局限眼界與視野。
總是帶著審視目光去看待他人所作所為,會讓他人覺得被冒犯,甚至更會令自身的人緣變得越來越差,與此同時還容易讓自身總是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現實生活本就是一地雞毛,沒有人會一輩子都處於幸福美滿的環境之下,古代那掌權天下的帝王仍有無數煩惱,朝中權臣亦在整日焦慮中無法自拔。
各種各樣的現象都表明了生活的美好需要自行挖掘,老天爺不會主動將美好之物送到面前,只有通過自身力量去發現與探索,才能做到不辜負上蒼的一份美意。
持續發泄怨懟情緒只會將幸福越推越遠,其次多愁善感也會令周身氣場變得壓抑,有人曾說過人只是一出需自證的預言,心理學中有著暗示效應這種說法。
當人開始不斷向大腦暗示成功必將到來,那麼外界反饋回去的信息便是積極的,人不能夠沉溺於消極世界中太久,要摧毀一個人的自信很簡單。
反之重塑自信卻是極其艱難之路,不受外界負面信息的干擾重要至極,同樣的自身想法更不可能滿是消沉氣息,爆火的吸引力法則便是運用了暗示效應。
很多事情在解決的時候及時行動是正解,怨天尤人與多愁善感皆為無用功,並不會為處理問題爭取到更多機會,另外還有那些不時表達對命運不幸不滿的人。
不少人的命運不幸實則是在於本人的操作不當,而這根本不能稱之為不公或是不幸,反而是應該付出的血淚代價。
比起天生就充滿著悲哀的人們,顯然這部分人身上的戾氣過重。日常中無人會喜歡與此類人同行,誰都喜歡積極又有正能量的角色,沒有人會是那個例外。
狀態低迷 辯證思想
可見所謂的命苦不過是精神狀態低迷,這句話中罕見地沒有見到在面相學知識,後世人只要提及面相學便會升起古怪想法,認為屬於封建王朝的時代早已落幕。
為何還要執著於這些早就該銷聲匿跡的文化產物,實則用辯證思想關分析這句話就能明白,傳統文化並不是全部都不值得提倡與傳承。
相反古人不是不會運用包容心態,而是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沒有這樣優越的條件,如今的人們坐擁更寬闊的世界,以及更高超的各方面技術。
對於思想層面的提升具備著極度機會,的確不應該繼續提倡殘忍封建的文化,但是古代文化產物是群體並非個體,其中還是存在著值得發揚下去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