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故事(連載)
王萬順 編著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書中包括有「天之道」與「民之故」。《周易》與史學的淵源特別深遠,之中的卦爻辭多是一些具體的事件或現象,如祭祀、狩獵、戰爭、司法刑獄、畜牧、農業、商旅貿易、社會生活、遠古史說等,而從這些事件或現象蘊含的深刻的道理中,來說明吉凶禍福。為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晰《周易》發展的歷史脈絡,深刻理解《周易》在古代自然、社會與人文實踐中的卓越智慧,筆者編寫了《周易中的故事》(十篇連載),以饗諸君。
第九集 田獵
《周易》第三十六卦《明夷》九三爻:「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狩:指狩獵。大首:指首領。疾:指急切。意思是說君主在光明受阻的情況下,到南方去巡狩,獲得大首領。不要操之過急,要堅守正道,持之以恆。
《周易》第四十卦《解》卦九二爻:「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田:指田獵。狐:指狐狸,比喻以讒言陷忠的小人。黃矢:指黃色的箭頭,箭頭比喻剛直。意思是說田獵時捕獲許多隻狐狸,又得到了象徵美德的黃色箭矢,保持這種品德並堅守正道,可獲吉祥。
《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於高飧之上,茯之,無不利。」隼(sun)為鷙鳥,即今之鶚,墉為城垣,此為古代故事:有某國某公曾射華於城垣上,射中而獲,自然大利。主望事順利,訟和,婚成,出行吉。
田獵文化歷史悠久,在田獵工具和田獵方式等方面商周時期就很廣泛。田獵是人類所共有的一項古老的文化活動。進入文明時代後,中國從先秦時期的田獵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表現出一定特徵。夏商周時期,普遍流行田獵活動。夏代田獵活動的見於《尚書》,說太康「盤游無度,敗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夏代君主太康在洛水附近田獵達三個多月而不理朝政,結果百姓無法忍受,拒絕其回都城,太康的五個兄弟創作《五子之歌》進行控訴,指出「外作禽荒未或不亡」。據先秦文獻記載,把田獵看成統治者的一種遊獵活動。如《尚書·無逸》中周公將商王們的田獵說成是「游田」,認為這是商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十集 商旅貿易
《周易》第五十六卦《旅》六二爻:「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次:為「客舍」,說旅行到了客室,帶著他的財物,有奴僕照顧,能堅守正道。
中國古代歷經幾千年的商貿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建立起中國古
代的「商貿文明」。《周易·繫辭下》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一記述生動描繪了早期商品交換的場景,即交易的場所——市。原始社會晚期,神農氏以中午作為集市的時間,招致天下民眾,聚集天下貨物進行互相交易,之後商貿業不斷發展。《周易·乾·彖傳》曰:「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都拿出各自的物品進行交換,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且得以安逸。《周易·豫·彖傳》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說人們發展商貿應該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條件,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古籍《尚書·酒誥》記載殷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是說殷人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著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
【全集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