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這本書早在中華五千年歷史的開端之際便已形成,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尤其之高,被尊稱為六經之首,也被很多學派稱為道的本源。
《易經》這本書在古代人眼中,是占卜算命的根本,從古至今的算命占卜都是遵循這部書中展開的。《易經》還分為「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周易》的經文部分。包括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說明文字,為占卦所用。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內容上透露出上古社會和古人思想的一些情況。提出陰陽概念,闡述事物變化原理,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後人廣為研究,影響深遠。
很多人都認為《易經》是一本寶書,乃至一本神書,它裡面介紹的很多思想都是來源於自然規律,我們個人在看待這本書的時候,只能看見自身,看不見全局,於是我們便會認為它是神書。
當然也有很多的反對者認為,這部書太過於封建迷信,內容十分迷信玄幻。因此我們不能夠相信這部書,這裡面講的都是神話,都是故事。
我們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就曾經公開發表反對的言論,在他眼中,《易經》一書毫無邏輯可言,完全沒有研究它的必要。他提出的反對觀點有三個方面:
第一,這部書的影響力非常大。由於《易經》來自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自於我們的老祖宗。因此很多有著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就容易相信這本書。所以這本書影響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對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
第二,漢語作為我們的語言,也被這部書影響了,這直接導致了漢語成為了單音的語言。
第三,我們國人的審美是建立在千年文化之上的,而這部書恰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因此它影響了很多中國人的審美觀念。
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下,我國的傳統文化飽受爭議,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文化不能救中國。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近代以來百年的屈辱歷史,腐朽的清王朝只能成為西方列強宰割的對象。
在此基礎上,很多人就開始否定中華文化,《易經》的地位已一日不如一日。科學家們也對這部書充滿了質疑,認為這部書完全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沒有說服力,只是古人腦中所想而已。
在2004年,北京的清華大學舉辦了文化高峰論壇,季羨林,楊振寧等各個學科的代表人物出席論壇大會,他們討論的主題就是「全球化與中國文化」。
楊振寧先生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自己對《易經》的看法。他認為《易經》只是一個總結性的產物,它有著簡潔性和總結性,相當於只是一本滿是數學公式的書。而我們現代科學的發展,需要十分嚴謹的推演過程,需要十分詳細的理解過程,這些都是這部書不具備的條件,因此,《易經》對目前的科學發展有著消極影響。
更何況這部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代一代中國人的思想,長此以往便會將現代科學的萌芽扼殺掉。
我們反觀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確實傾向于歸納與總結,很多技術的發明在後人看來完全沒有邏輯可言。古人一般不注重科學發展的先後關係,於是在後人看來這些邏輯很亂。而科學需要我們的邏輯思維。這樣的發展對於邏輯思維的建立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若要想更進一步,我們就必須要捨棄一些不利的東西。
很多支持者認為楊老先生的發言十分有道理,我們不能拘泥於歷史,不能拘泥於古代的文化,我們需要順應目前發展的潮流,這樣才能超過西方國家,走在時代的前列。
但是也有很多反對者認為楊振寧的發言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認為他很片面地把近代科學無法發展和中國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實際上這兩件事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十分明顯。
易學大師曾仕強曾認為:《易經》其實是一門天人合一的學問,是世間萬物的本原,是後人完全無法超越的經典。
《易經》其實是非常科學的,只不過在那個時代,人們無法去證明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片面中,無法感悟整個天地的全貌。
我們暫且不討論究竟孰是孰非,我們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近代科學在中國無法大力發展?
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波爾丁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在經驗技術方面的發展遠遠超過西方,但是為什麼近代科學在西方誕生,而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呢?
在歷史上,我們能夠看見很多曾經的「真理」在歷史的浪濤中銷聲匿跡,逐漸被證明了是悖論。因此目前的所有研究,我們沒有人能夠準確證明它們是正確的,可能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完全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