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車巨頭比拼:大眾集團年營收3223億歐元,上汽集團多少?


自從小米宣告進軍「新能源電車」行業以來,關於選油車還是選電車的問題,就從來沒有休止過。

縱覽整個國際上的汽車市場,德國的大眾汽車無疑是獨佔鰲頭,2023年營收已經達到了3223億歐元的巨款,營業利潤達226億歐元,稅後凈利潤達179億歐元。;

面對這一情況,中國的汽車巨頭上汽集團也不甘示弱,去年年營收達到了7447億元人民幣

那麼,在這個中、德汽車巨頭爭霸的時代,汽車行業的情況到底如何?除了風頭最盛的小米SU7,還會不會迎來一些新的機遇呢?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德國大眾的中國市場

身為全球四大汽車生產商之一,大眾汽車一直有著不俗的品牌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不少新手車主在選擇愛車的時候,也會將目光投向大眾,期待能夠從中選擇一款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愛車。

根據大眾集團自身發布的財報顯示,僅2023年,大眾就交付了近一千萬輛汽車,集團營收入突破三千萬歐元,扣除稅收,最後的凈利潤近兩百億歐元,這個成績,是許多汽車行業想都不敢想的。

畢竟,這個總部位於德國的汽車製造公司,早就已經將目光放到了全球,也在中國成立了子公司,賺了不少錢。

1991年,由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德國大眾、德國奧迪合資的「一汽大眾」在中國長春成立,也成為了我國第一家依照經濟規模來進行建設的現代化轎車生產基地;

憑藉著德國大眾的品牌力量,其自成立起就吸引了不少熱度,如今更是成為了道路上最常見到的汽車品牌之一。

不過,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董事貝瑞德也表示,未來兩年內的中國市場仍舊充滿著挑戰,這主要是因為「電動汽車」的入局。

可以說,電動汽車以其輕便、環保、減噪等功能特點俘獲了不少客戶的心。

在如今的汽車市場上,已經逐漸呈現出了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平分秋色的情況,這自然也讓某些燃油車企惴惴不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是他們下一步亟待思考的問題。

為此,大眾汽車表示,未來會在中國布局設立一個生產和研發的創新中心;同時,為了進一步強化自身在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力,以更好的服務於中國的客戶;

大眾汽車也將和中國的本土汽車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並且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不超過30款電動汽車的車型。

看起來,大眾汽車是幹勁滿滿,對於中國的汽車行業也有著勢在必得的感覺。

那麼,面對大眾汽車如此「優異」的戰績,中國的汽車巨頭上汽集團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中國上汽的「電動化」

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汽車集團的一舉一動可謂都牽動著國人的心。

雖然在汽車製造行業,我們無法像德國大眾集團一樣擁有長達幾十年上百年的製造經驗,但是,面對新的汽車市場,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創新的技術和手段來搶先佔領市場份額

上海汽車集團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一直處於領先水平,不僅去年的年營收破七千億人民幣,僅2024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銷售數據,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超24萬輛

這一數據無疑彰顯了上汽集團卓越的引領力,也使得中國其他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十分眼熱。

雖說上汽集團不及德國大眾的歷史悠久,但是毫無疑問,這些年來,上汽已經憑藉著自身強勁的實力、創新力,成功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晉陞為許多國人心目當中電動汽車的首選品牌。

除了技術過硬之外,上汽集團還有著精準的市場定位,從入門級電動汽車,到豪華高端的電動汽車應有盡有,給足了消費者們選擇的機會;

同時,上汽集團還積極響應中國的政策,推廣電動汽車的普及和應用,未來必定會是國家大力扶持、企業搶先合作、客戶買車首選的汽車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和上汽也並非水火不容,早在1985年,由中德合資的上汽大眾就已經落戶於上海,並且生產出了多款車型,深受用戶信任。

而且,從德國大眾和上海汽車兩個集團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來看,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這也是為什麼雷軍會帶領小米從穩妥的手機行業拓展到充滿未知的電動汽車行業。

相信在未來,各國的汽車巨頭都會向電動汽車行業方向來靠攏,在市場的良性競爭之下,會給用戶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參考資料:去年掙了179億歐!大眾汽車怎麼看未來市場?

上汽集團新能源車3月銷售8.5萬輛,同比增長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