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暴雪,照出車主眾生相,撕開新能源車遮羞布,如何補齊短板?

文/王新喜

春運的寒冬暴雪還在肆虐,高速上大量車主還堵在路上,令人擔憂。尤其是湖北凍雨致高速堵車200公里,這種極端天氣讓積雪清理工作變得異常困難,也在讓大量車主飽受煎熬。這一次,新能源車的電池續航與極端低溫條件下的整體穩定性表現又一次遭遇了廣泛吐槽。

有車主爆料300公里走了15小時,很多新能源車沒電了,大量純電車趴窩,被拖車拖走。更讓車主痛苦的是,當他們到達服務區充電站時,發現充電站也排起了長隊,排隊的時間甚至比開車的路程還要長。

在湖北,有60縣遭凍雨,很多車主已經在高速連續堵了30多個小時,有些車主更是堵了50個小時而失聲痛哭。此外有大量新能源車主發現在極寒天氣下,電池續航性能嚴重縮水,有車主換了5次電池,發現前面還有600多公里。

有新能源司機被困湖北高速三天,有人用手推車,有人棄車找村莊投訴,有技術人員表示,相對新能源車,油車脫困 能力更強,優勢更明顯。

有5年的新能源車主吐槽自己的車冬天的續航420的續航實際里程200公里,上高速更少,並表示作為一個5年電車車主,這輩子都不會再買電車。

根據第一財經報道,一位被困湖北的網約車司機,520公里的路原本只需要6個小時,但是現在已經被困在車上30個小時,氣溫零下8度,電動汽車不行駛不開空調也耗電,只能坐在車上往身上裹被子。

另據網友爆料,廣州李先生開電動車返鄉過年,途徑湖北遭遇暴雪堵車,氣溫太低,導致電量耗盡,無法啟動,他們還有一個三歲孩子,怕把孩子凍壞,就挨個敲燃油車的門,讓孩子能在車裡過夜,後來終於敲開了一輛車,有兩個空位,收留了其妻子與孩子在車上過夜。李先生感嘆,如果沒有好心人的收留,電動車裡沒有一點暖氣,這一夜孩子都難以堅持下來。

也有網友曬出,一個在高速上過夜的小朋友,當時車在零下三度,下著凍雨,動彈不得。

他表示:油車還可以開空調,80%以上油的話,頂兩三天,問題不大,半箱油,也能頂一天半。開電車的朋友,只能自求多福了。

雖然面對嚴寒與擁堵,燃油車車主照樣不好過,但是憑藉其傳統能源特性展現出一定的適應力——包括在低溫環境下,燃油車發動機仍能正常啟動,通過怠速運行引擎來提供暖氣,油車在怠速運轉的情況下每小時的油耗僅為零點幾升,一個45升的油箱足夠怠速運轉幾十個小時,有人提到油車中的雅閣邁騰一箱油待機72小時。

但電車暖氣全靠電池驅動,而電動車搭載的鋰電池在低溫下性能會有顯著下降,導致續航里程縮水,甚至不開空調都耗電,這是由電池化學反應活性隨溫度降低而減弱導致的。

這次暴雪過後,很多車主或許對用車需求會有新的理解與要求。

因此,過去一眾新能源車企叫囂油車是功能機,新能源車是智能機,但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是,車的核心屬性始終是代步,跑高速跑長途的能力是汽車的基本屬性與要求,這意味著汽車的續航能力是消費者關注的核心能力,如果連基本屬性要求都做不到,就叫囂著吊打油車,毫無疑問是犯了捨本逐末的錯誤。

因此,經歷了這一次之後,車企以及新能源產業鏈上的玩家,要將精力更大程度上聚焦於電池的變革與更新上。

凍雨雪災天,新能源強化後驅車,帶來了新的打滑安全問題

這次大範圍的雪災加上凍雨,還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問題——下雨加上雪,路上結成冰以後就特別的滑,在這次雪災中,我們看到,有網友曝出在高速上,很多道路結冰濕滑,汽車接連失控相撞的視頻。

因此,在冰雪天氣開車,消費者的關注又多了一項——車身穩定性。在業內的共識中,前驅與四驅的穩定性要好於後驅車。

在過去,部分新能源車企為了強化加速性能、推背感以及提升車輛的操控性,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開始轉型後驅平台了,比如,長安(深藍)、小鵬上汽(飛凡、智己、榮威等)、零跑、嵐圖Model 3極氪ZEEKR 001等等,都是採用後驅形式。

汽車滑行的碰撞事故,無論是油車還是電車,在冰雪天都有可能發生。但在雨天、雪地或是泥濘的道路上,後驅車的操控性則會受到影響,可能比前驅車更難駕馭。畢竟,前驅車的重量都集中在前面驅動輪,車前面的負荷更重,但是後驅車前輪較重,而驅動輪側比較輕,雪天有可能在前輪還沒得到足夠的推力前進之前後輪已經突破摩擦力了,尤其是後驅車在爬坡時,還容易發生「鐘擺」現象。

而電動車的一個特點,就是電機的起步扭矩大,這體現在性能上是加速快動力好,但在冰雪濕滑路面上,過於強勁的動力,如果沒有電子系統對動力輸出進行有效地控制,更加容易打滑。

而新能源車本身是一體化壓鑄模式,非常難修,後驅+電動車加速快的特點帶來的打滑風險帶來的碰撞風險,導致一些保險公司不給部分新能源車企賣商業險,只有交強險,因為隨便撞一下就萬兒八千,如果電池磕碰壞了,十萬八萬都招不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電動車加速快的優勢,在冰雪天變成了劣勢,疊加後驅平台,反而加大了安全風險。

如何補齊短板?

這場暴雪,照出了新能源車的短板,包括低溫性能下降,電動車續航被嚴重誇大,在高速堵車、極端低溫降低的環境下,電池性能下降,續航嚴重縮水,充電的時間慢得讓人抓狂。

汽油車適合遠行,在市區跑就非常費油,但是新能源車平時在市區通勤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無論是駕駛體驗還是用車成本都非常低。

因此,很多有條件的家庭是油車與新能源車各有一輛,春運回老家就開油車,平時在市區就開新能源。

這件事給了很多車主一個教訓就是,電車受制於惡劣的天氣、擁堵、充電樁不夠用、打滑碰撞風險等諸多情況,任何一項,都會對電車造成麻煩,這些是新能源車主開上高速就需要提前有心理預期的事兒——開車出遠門一定要看天氣,車上帶乾糧和水,有條件有必要的冬天最好帶上防滑鏈

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說,強化後驅平台的背後,如何解決後驅車帶來的冰雪天氣的打滑與安全問題,是新能源車企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消費者要注意的駕駛安全問題。

此外是電池續航充電短板的解決要加快。短期或可以發展汽車充電寶,長期是固態電池

由於固態電池因其本身是固態的,溫度對其電荷傳輸影響不大,且不會泄漏,因而高低溫性能和安全性更高,在大雪天,固態電池的續航能力更強,充電更快,穩定性更好,且不會發生續航大規模縮水的問題。

在固態電池上,大眾以及日產豐田松下等國外巨頭已經宣稱研發成功,且會在2027年~2028年前後宣布量產,而國內產業鏈上的玩家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贛鋒鋰業長安汽車等已經在大力推進。

因此,要破局當前的充電續航短板,大約會在幾年之後,固態電池的出現會是一個拐點

其次是汽車充電寶,汽車越來越像手機,但汽車是否能做到像手機那樣用充電寶充電呢?事實上,目前國內已經有部分地區在試水汽車充電寶,根據媒體爆料,嘉興服務區汽車充電寶已經滿地溜了,這是專門給新能源車充電的機器人。

它不需要用戶自己去固定地點取一塊充電寶,再自己搬到車邊上充電,而是通過掃碼、填寫車牌和車位信息後,自動出庫,移動到你的車前。

事實上,從圖片中顯示的來看,這種汽車充電寶的個頭不大,可以自行移動,但可能依然無法做到收納放於汽車車廂。如果這種汽車充電寶能做到塞進汽車後備箱,在高速長時間堵車時可以用來充電,可能在未來幾年將成為解決高速堵車,電車續航不足的一個方向,甚至是一個風口下的大生意。

對於新能源頭部廠商來說,研發小型的汽車充電寶,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從目前來看,很多消費者經此一役,信心受挫,新能源廠商需要在電池短板有長期與短期兩個方向,長期布局固態電池,短期發展移動充電寶,這或許是廠商需要儘快發力的方向。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