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理想汽車(LI.US)創始人李想發內部信:「理想汽車2025年的戰略目標為取得2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
當時理想布局的還是「小圈層、大單品」邏輯,在售的也僅有理想ONE這一台車,市場空間相對有限,要完成這個目標幾乎是不可能。
隨後在2022年,理想相繼推出了理想L9、L8、L7,產品矩陣開始不斷完善。高密度推出新車,是理想實現目標的關鍵一步,但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資料配圖 圖據IC Photo
(一)
停產理想ONE的「陣痛」
在理想ONE誕生以前,李想押寶的是低速「小型智能電動汽車」(Smart Electric Vehicle),簡稱SEV。此類車的特點是售價便宜,採用前後1+1的座椅布局,而且電池可拆卸更換。
不過在2018年,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中提到:開展低速電動車清理整頓工作,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等。
理想在當時算是錯誤押注了SEV項目,這也讓理想在純電汽車的技術積累上落後了行業一大截。
於是,理想推出了自己的中大型增程式SUV理想ONE。某種意義上說,增程式理想ONE也是理想當時的一種技術妥協。
但由於當時市場上增程式新能源汽車較少,同時理想ONE的產品定位精準卡位「奶爸市場」,讓理想僅憑理想ONE這一款車便一戰成名。
財報顯示,2020年和2021年,理想ONE的交付量分別為3.26萬輛和9.05萬輛,分別排名當年的造車新勢力銷量榜第二和第三。
↑來源:企業財報、紅星資本局
短短3年時間,理想ONE取得累計銷量突破20萬輛的成績,成為了30萬以上國產新能源汽車中首個突破20萬銷量的車型。
憑藉理想ONE的出色市場表現,理想汽車的股價也持續上漲。2022年6月24日,理想當日收盤價為40.79美元/股,較發行價上漲約255%。
進入2022年下半年,理想做出了較大的產品線調整,陸續推出L9和L8、L7。更為關鍵的是,理想宣布停產理想ONE。
也就是這一決定,引發了企業不小的「震蕩」。
宣布新產品與停產理想ONE後,理想ONE的銷量開始急劇下滑,2022年6月交付量為13024輛,到了10月交付量僅為871輛,呈斷崖式下跌。
↑來源:企業財報、紅星資本局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理想低估了新老車過渡所產生的市場反應,理想ONE出現了較大的庫存壓力。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理想計提理想ONE相關的存貨減值和合同損失超8億元。
這也拖累了理想2022年第三季度的各項財務數據。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理想單季度凈利潤虧損16.46億元,去年同期虧損為2150萬元,也創下單季虧損新高。
與此同時,理想的毛利率也在此季度出現大幅度下跌。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理想的單車毛利率為12%,而此前四個季度均在20%以上。
↑來源:企業財報、紅星資本局
如果說因為理想ONE的停產等原因讓理想的毛利率斷崖下跌,那麼只要接下來的理想L系列能夠扛起毛利率的大旗,這個過程也只是短期陣痛,市場想必也可以理解。
壓力來到了理想L系列這邊,L系列是否能夠不負眾望,帶領理想開拓更多市場?
(二)
L系列玩「套娃」,互補還是互相蠶食?
2022年理想推出了理想L9、L8、L7。產品推出後,市場稱之為「套娃」產品,也因此引發較多討論。
說是「套娃」產品,也很好理解。首先從產品外觀上看,三輛車的外觀設計基本一致,整個系列車身觀感的區別,只在軸距和內部空間。給人一種L8是L9的縮小版,L7又是L8縮小版的感覺。
而從產品定價上看,L9定價45.98萬元,L8售價在35.98-39.98萬元,L7的定價則在33.98-37.98萬,價格呈階梯式布局。
總的來說,從L9再到L8與L7,這三款車就是理想以統一技術平台、並用類似外觀設計推出的車型矩陣,難怪被消費者稱為「套娃」。
理想之所以選擇「套娃」設計,其實也很好理解。
L系列的「套娃」式策略,和如今的智能手機玩法相似。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套娃」可以很好地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與此同時,「套娃」產品也可以很好地幫助企業實現更大的營銷效果,消費者也有更多選擇空間。
歸根結底,這還是李想擅長的互聯網思維。
而對於未來的市場預期,彼時還是理想汽車總裁的沈亞楠表示,對L7、L8和L9銷量情況的預測是,2023年,L9的穩態月銷量為8000-11000輛;L8的穩態月銷量為10000-14000輛;至於L7,現在下結論有點尚早。
從理想L9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2022年9月-11月,理想L9的銷量分別為10123輛、9139輛、9160輛,連續三個月保持在1萬左右的成績已經符合預期。不過也不得不考慮到,這是基於前期訂單積累以及部分理想ONE用戶轉化所取得的成績。
市場的另一種聲音還在於,「套娃」產品彼此之間是互相蠶食還是相互攜手的問題。
最為明顯的就是L8和L7,對於這兩款車理想的宣發側重點都是「40萬元以內最佳的SUV」,同級別的L7和L8價格只差了兩萬,或許更多的消費者會偏向多花兩萬買一台6座的L8。
如果從這個角度,L8變成為了L7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導致L7的存在感並不強。這也一定程度上帶來企業產能布局不合理等問題。
(三)
增程式賽道擁擠,行業競爭加劇
曾經的理想,憑藉增程式理想ONE,一戰成名。但進入2022年後,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增程式電動車迎來了爆發期,一眾車企紛紛湧進這個賽道。
長安、吉利、哪吒、自游家、零跑、東風都在2022年對增程式汽車大力布局。
2022年7月25日,長安深藍品牌首款車型SL03正式上市,增程版車型定價為16.89萬元;2022年7月31日,哪吒推出了哪吒S,增程版車型分為3款車型,定價區間為19.98萬元-23.98萬元;2022年11月25日,吉利星越L Hi·P雷神增程電動SUV正式上市,補貼後售價23.97萬-25.37萬元……
為什麼增程賽開始受車企追捧?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於2022年12月31日終止,其中純電車型補貼最高將下滑1.26萬元,而插電式混動車(含增程式)僅下滑0.48萬元。補貼政策取消後,對於純電汽車的利潤空間影響較大,因此不少車企開始瞄準了增程式賽道。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成本考慮。近一年多以來,新能源汽車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持續飆升,也會讓車企傾向於推出電池容量更小的汽車來降低成本。
數據顯示,2020年碳酸鋰的價格在5萬/噸左右,而到了2022年11月,碳酸鋰的價格已經接近60萬/噸。
以問界M5為例,根據此前國軒高科披露的動力電池1000元/度的價格測算,問界M5純電和增程版僅電池的成本差就高達4萬元。
但按當時官方推出指導價來看,問界M5 2022 EV後驅標準版僅僅比2022款增程後驅標準版貴了2.88萬元。選擇增程版無疑讓企業有更多的利潤空間。
如今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增程式汽車,也有不少車型精準對標理想產品,理想不再是增程式賽道上的「獨苗」,這很難不對理想產生威脅。
小結
曾經的理想依靠理想ONE這一款「奶爸神車」走得順風順水,如今「單一爆款」的邏輯已漸漸在理想身上消失。
這是理想為了實現目標的必經之路,但L系列的產品策略能否經得起市場考驗?跳出舒適圈的理想在迎來更多機會的同時也面臨更大挑戰。
紅星新聞記者 劉謐
編輯 余冬梅 楊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