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墨子連山
特斯拉美國市場2月銷量約4.2萬輛,同比降幅約5%。
還屬於正常波動範圍,白左雖然看不上馬斯克跟著懂王,但不買特斯拉也沒得可買,以至於銷量降點有限。
歐洲市場前兩個月平均降幅也不低,同比下降45%。
其中主要市場,例如德國銷量同比下跌76%,義大利同比下降55%,挪威、丹麥分別下降48%。
這應該好理解吧,特朗普都把歐洲放到小孩桌了,馬斯克把德國埋汰成那樣,但凡德國人還有點血性,也不會死皮賴臉去買特斯拉吧。
中國2月銷量3.06萬輛,同比降幅49%,環比降幅51.5%。
跟歐洲不同,中國買特斯拉的人群大多是為了面子,真沖著支持馬斯克政治商業理念而買車的不多。
因此,馬斯克在美國歐洲折騰,對中國消費者沒啥影響。
之所以2月在中國銷量大跌,主要還是受中國新能源品牌市場佔有率擠壓所致。
其中比亞迪市佔率同比上升11%+,從去年2月的20%多,增長到了今年的30%多。
另外像吉利新能源、小鵬等銷量都在增長,瘋狂分食市場。
但凡你去摸過實車,如果把車標擋住,我相信90%的人會選擇國車品牌。
就憑車內屏幕那麼大,內飾堆料那麼足,你閉著眼睛都知道怎麼選。
相比之下,就特斯拉那個內飾,那個工藝,反正個人是下不去手。
不過在這裡我要澄清一下,個人雖然不喜歡特斯拉的車,但這單純只是消費行為,沒有任何政治傾向。
拋開產品不談,其實特斯拉至少是一家正經做生意的美國公司,馬斯克也是個正經做生意的生意人。
就憑特斯拉的本土化率,有人再拿「美國品牌」黑特斯拉,我是不敢苟同。
截至2025年3月,特斯拉國產化率達95%。
國產零部件範圍:
電池系統:寧德時代供應鋰電池,正負極材料由杉杉股份、洛陽銅業等提供。
車身結構:天汽模(模具)、華域汽車(座椅、衝壓件)、凌雲股份(熱成型車身)。
電驅動與充電:旭升股份(電機殼體)、中恆電氣(充電樁)。
內飾與電子:京東方(中控屏)、均勝電子(BMS與安全系統)。
底盤系統:拓普集團(懸架)、威唐工業(車身結構件)。
例外:核心晶元仍依賴進口,部分集成電路由德州儀器供應。
可見但凡能國產的部件,特斯拉都已經國產了。
至於車載晶元,因為美國制裁等多方面原因,暫時未能國產於情於理也講得通。
相比之下,某日本合資車品牌,傳統燃油車國產化率還不足90%,且混動車型核心部件基本全部依賴日本進口。
而某德國品牌燃油車國產化率更是不足85%,電動車本土化率不足80%。
一家企業對一個國家的貢獻,短期看包括了GDP、稅收、就業等,這些本就與國產化率水平息息相關。
而長期看,企業貢獻,尤其是製造業企業貢獻,實際就是對生產力的貢獻。
如果一家企業95%的生產都在中國,那麼這家企業95%的生產力就都留在了中國。
這其中包括了技術工藝、廠房設備、產業工人等等,這才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哪怕有一天特斯拉這個牌子立刻消失,這些生產線上依然可以生產出特斯推、特斯拽。
這就叫生產力貢獻。
從這個角度看,特斯拉對中國生產力的貢獻甚至遠超那些打著國產旗號,實則進口零部件拼湊起來的國產品牌。
這還沒說當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對中國整個新能源車產業鏈的拉動作用。
馬斯克首先對中國新能源有從龍之功,然後才對懂王有從龍之功。
就算將來再怎麼不確定,這筆功勞還是要給人家記上。
不過話說回來,如今看著他兩大功勞一肩挑,不能不讓人擔心。
怪不得把太后送來中國頤養天年,確實也該考慮給自己謀個退路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