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一夜之間,兩大汽車央企前後腳發布公告,均提及將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這也預示著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即將來到高潮。
2月9日晚,東風集團旗下的東風股份和東風科技發布了關於間接控股股東可能發生變更的公告;另一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長安汽車、長城軍工、東安動力、建設工業等公告稱,接到間接控股股東中國兵裝通知,中國兵裝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對此,東風集團方面稱,公司正根據有關安排正在籌劃整合重組事項;長安集團則向華爾街見聞表示,以目前公告內容為準,目前尚處於籌劃階段。
這一動作被視為中國汽車產業深化國資改革、加速資源整合的關鍵一步,或將對全球汽車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其實此番「合併」浪潮早有預兆。
在去年3月5日,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採訪中「喊話」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三大汽車央企,稱國有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還不夠快,「不如特斯拉」。國資委將調整政策,對其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包括技術、市場佔有率、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
隨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苟坪公開表示,鼓勵支持中央企業開展高質量投資併購、專業化整合,加快掌握產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透露,發改委將通過政策引導、規範監管等方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優化重組,提升技術創新和產業鏈配套能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推動重組合併的直接動因,源於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戰略調整需求。
當前,全球汽車市場正經歷新能源與智能化的雙重變革,中國雖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內卷」使得行業長期保持在增收不增利的非良性狀態。去年6月,時任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公開表示,2023年國內18家上市車企凈利潤綜合不超過900億元,還不到豐田集團的1/2。
更深層次的推動力,則來自行業內部的競爭壓力與市場規律。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預言,未來3-5年將有80%的中國燃油車品牌面臨「關停並轉」,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兼并重組也將成為常態,這一判斷在近年市場中得到驗證。
隨著傳統燃油車市場萎縮和新能源賽道競爭白熱化,傳統合資品牌份額壓力與日俱增,國產品牌中高合、威馬、合創等缺乏規模優勢和核心技術的企業也紛紛走下牌桌。
顯然,通過整合央企資源,可優化產業鏈布局,形成規模效應,降低研發與生產成本,同時提升在新能源、智駕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事實上,關於央國企汽車品牌加快「關停井轉」、減少內耗的定調,已經在新能源上游開始落地。
去年9月25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推進會,12組26家單位專業化整合項目集中籤約,涵蓋礦產資源、新材料、ai、動力電池等領域。其中,中國一汽、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與中國誠通動力電池領域專業化合作項目;中國一汽擬投資控股中國誠通所屬力神青島,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同步參與,共同打造國資動力電池頭部企業。
如今,這一趨勢從上遊走向終端汽車品牌也是順水推舟,此番兩家頗具默契的公告,令行業對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聯合重組浮想聯翩。
公開資料顯示,兵裝集團旗下長安汽車擁有全球12個製造基地和2500萬輛自主品牌銷量積累,而東風集團年銷量超240萬輛、資產規模逾5000億元。
雙方若能實現深度協同,便能更好應對市場變局,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內耗,同時打造出一個範本--從業務合作邁向資本整合,形成覆蓋研發、製造、出行的全產業鏈巨頭。
雖然雙方公告中指出,本次重組事項具有不確定性,有關安排尚需履行程序還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准,但國內汽車行業淘汰賽已然加速走向終局,並可能引發多重連鎖反應。
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央企整合的「示範效應」將加速地方國企與民營車企的戰略調整。例如,廣汽、北汽等區域性車企或通過混改引入戰略投資者,而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可能尋求與國資背景企業深度綁定以獲取資源支持。
更重要的是,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可能因此重塑。
去年,長安與東風集團分別創造了268萬、248萬台銷量成績,若兩家融合銷量則將成為超越比亞迪、上汽、一汽的單體銷量。
行業人士認為,國內若形成2、3家年銷量超500萬輛的汽車集團,將直接挑戰豐田、大眾等傳統巨頭的地位,尤其在電動化轉型的關鍵窗口期,規模化優勢可轉化為技術迭代速度和市場響應效率的領先。
不過,重組後的新實體也需面對內部整合挑戰,包括管理架構調整、品牌定位梳理及文化融合等問題。但雙方公告中強調實際控制人不變,亦不會對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構成重大影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內這場新能源汽車的競賽,正從幾年前「野蠻生長」加速向「融合發力」的方向疾行,或許未來幾年,全球汽車市場大洗牌的場景就將上演,而金字塔尖,也將多出幾個中國品牌的面孔。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