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為了贏得民眾的支持,做出了兩個承諾:一是要讓每個德國家庭的晚餐桌上都有牛排,另一個是讓每個德國家庭都能擁有自己的家庭轎車。
這輛國民轎車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眾「甲殼蟲」,設計師是費迪南德·保時捷博士,也就是後來保時捷公司的創始人。
1938年,大眾汽車在沃爾夫斯堡建廠,第一代甲殼蟲60型定價為990馬克,福特和歐寶轎車的普遍價格是2000到3000馬克之間。「元首」兌現了他的承諾,並親自命名為「KDF wagen」。
甲殼蟲的底子很好,德國陸軍也眼饞,於是要求保時捷博士將其改進並命名為62型大眾軍用車。發動機後置,採用圓滑的車體和擋泥板,備胎安放在前艙蓋的凹陷處。
但軍方認為外觀圓滑的車子從氣質上不像真正的軍車,於是保時捷博士再次對外觀進行修改,設計出82型軍用汽車,1940年投入生產。
82型大眾軍車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它那板條箱型的車身,簡潔硬朗,採用帶加強筋的薄鋼板衝壓而成,配有摺疊式風擋和帆布頂棚。車體上有四個車門,兩個前門的鉸鏈都在後部,這樣前後門可以共用一個中央立柱。由於車身像是方形的木桶,就有了桶車的外號。
82型桶車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簡單,底盤是民用甲殼蟲的,帶大梁,四輪獨立懸掛,懸掛裝置為扭桿而不是常用的葉狀彈簧。動力為一台後置985cc的4缸水平對置風冷汽油機,23.5馬力,最高時速可達80千米。1943年的改進型換裝了1131cc引擎,功率提高到25.5馬力,動力更充沛。
因為使用風冷發動機,沒有水箱,該車極為可靠並且容易維護,能適應從炎熱北非到寒冷蘇聯的廣大地理區域。
82型桶車前方裝有兩個牽引鉤,兩個大燈裝在前擋泥板上,前艙蓋上有一盞管制燈和一個備胎,前艙很小,只有一個5加侖的備用油箱,備胎後方設有燃料加註口。
桶車的內部配置極為簡單,前排是兩個用鋼管彎制而成蒙帆布的單人座椅,後後排座椅是一個長凳,座椅下方可以存放少量物品。
全重只有685千克,只要一個成年人就能夠從前方抬起來,越野性能可與美軍吉普車相媲美。
82型桶車剛下線的時候德國軍方只訂購了400輛,因為這傢伙長得跟個玩具似的,用的是不耐用的風冷發動機,又沒有四驅,不知道能不能滿足軍隊的高強度使用。
真金不怕火煉,82桶車用優秀表現打消了所有疑慮,各單位開始爭相搶購,並逐漸取代偵察部隊、通信部隊以及中下級軍官使用的摩托車,戰爭期間一共生產了52000輛。
德國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就是82桶車的忠實擁躉,在擔任非洲軍團統帥期間,給部隊裝備了大量82桶車。
在惡劣的沙漠環境中,人吃水都困難,82桶車不需要冷卻水是非常巨大的戰術優勢,有重大的軍事意義。
非洲版82桶車的輪胎是氣球狀的,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大,能夠有效降低壓強,防止在沙漠中陷車,開起來機動靈活,擾如在沙漠中飛奔的田鼠,可以伴隨著德軍履帶式車輛作戰。
桶車上可以搭載一挺MG34輕機槍,或者一具反坦克火箭筒,這輛輕便小車就變成了頗具威力的進攻性武器。
美軍對82桶車的評價是:綜合性能不如美國吉普,但越野性能相當出色,由於裝有差速器鎖定裝置,機動性上和四驅的吉普不相上下。自重比吉普輕數百公斤,耗油僅為吉普的一半,生產所需原料少,操縱和維護簡單,而且特別耐用。
蘇軍和其他盟國部隊也非常喜歡82桶車,繳獲了就自己用,甚至出現過用2輛吉普找友軍換取1輛82桶車的事例。
82桶車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兩棲版本166型桶車。底盤由82桶車底盤改進而成,四輪驅動,具有全長擋泥板的船型車身。
設四個前進檔和一個倒檔,另外一個轉換手柄,可以控制開啟和關閉前輪驅動功能。前後軸均裝有和82型桶車一樣的差速器鎖定裝冒,其爬坡能力相當出色。
和82桶車不同,166桶車沒有車門,外部附加有船槳和行軍鍬,尾部發動機艙蓋下部有一具可收放三葉螺旋槳推進器。推進器放下時,可與發動機連接,帶動螺旋槳旋轉產生前進推力。
166型桶車總計生產了14238輛,主要裝備給精銳的武裝黨衛隊。該車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陸地時速88.5千米,水中時速9.5千米。
82桶車和166桶車的設計理念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輕便靈活,簡單耐用,成為軍用輕型汽車的典範。
隨著二戰的結束,82桶車和166桶車的生產線落到了美、英手中,軍用版本很快停止生產,套甲殼蟲外殼的民用版本也沒生產多少就停產了。
現在,能開動的德國原產82桶車已經很少見了,只有在收藏家的車庫和一些軍事題材cosplay中才能看到它的真身。如果能夠復產的話,肯定大賣,相信沒有哪個軍迷能抵擋它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