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上海與特斯拉簽署對賭協議,特斯拉以獨資身份正式落地國產化。上海的這一決定,助推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實現了從跟隨到超越的蛻變。
六年後,上海又與豐田簽約,雷克薩斯國產化正式落地,成為第二家在華獨資建廠的外資車企。這一次,能夠助推中國氫能源車汽車產業一飛衝天嗎?
1. 豐田從高傲到投降
不得不承認,雷克薩斯確實有驕傲的資本。上世紀80年代,豐田為了響應美國新消費市場需求,成立了雷克薩斯衝擊豪華市場。
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其在北美的銷量就超越了賓士、寶馬等。1999年起,雷克薩斯連續11年蟬聯北美豪車銷冠。
而在中國市場,雷克薩斯一直採用原裝純進口的形式進行銷售。
依靠工匠精神、進口車逼格等標籤,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甚至頻頻出現加價售出的現象。
然而時代巨變,新能源車浪潮之中,雷克薩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剛剛過去的2024年,其在華銷量為18.2萬輛,同比僅微增 0.3%,與 2021年的22.7萬輛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除了傳統賣點,雷克薩斯逐漸落後於中國高端新能源品牌,與年輕消費者的「代溝」日益加深。
巨壓之下,豐田只能向中國投降,雷克薩斯在上海金山區投建工廠,佔地面積超百萬方。從堅持進口轉變成落地國產化,雷克薩斯放低身段,開始加速新能源進程。
2. 雷克薩斯與特斯拉
雷克薩斯此番國產化,與特斯拉如出一轍,也是採用獨資模式。
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擁有開放的產業政策、先進成熟的產業鏈基礎、發達的物流網路,以及豐富的人才體系和龐大的市場規模。
這得天獨厚、全國唯一的條件,成為吸引雷克薩斯落戶上海的關鍵因素。
臨港超級工廠投產之後,不僅讓特斯拉起死回生,而且還將之推向全球第一大車企寶座。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為雷克薩斯提供了可借鑒的範本。
儘管有特斯拉成功經驗在前,但雷克薩斯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容小覷。
特斯拉當年就是全球領先的純電車製造商,堪稱標杆企業,雖然彼時距離破產倒閉只有一步之遙,但其只需要解決「產能地獄」難題就能一飛衝天。
反觀雷克薩斯,除了可靠保值和混動技術之外,在行業中已無太大品牌吸引力了。
更何況,其電動化、智能化步伐均落後,不僅不如中國諸多新能源品牌,也面臨bba的強勢擠壓。
3. 上海第二次豪賭?
2018年,上海與特斯拉的聯姻,是一場豪賭。
彼時,上海給予特斯拉獨資待遇、幾百億低息貸款、市場價一成的近百萬方土地……最終結果換來了每年幾十億的稅收,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汽車行業技術和人才等。
值得注意的是,金山區是上海市氫源供應與新材料產業重點基地,致力於打造氫能產業鏈集聚地。
在這個方面,與重點發力氫能源汽車,且具有行業領先核心技術的的豐田不謀而合。
上海臨港引入特斯拉這條鯰魚,助力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實現了從全球舞台上小配角到主角的蛻變。
那麼上海金山與雷克薩斯合作,能否讓中國氫能源汽車產業鏈,複製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奇蹟?可能性比較小。
首先,雷克薩斯投建金山工廠,主要是生產純電汽車和電池研發。合作事宜包括氫能,但目前看不是重點。
其次,氫能源汽車受制於成本等痛點,在商業化方面局限很大,市場規模非常小。
但無論如何,雷克薩斯的國產化,對於上海來說,都是一針強心劑。
首先,上汽集團由盛轉衰和特斯拉增長勢頭疲軟,導致上海汽車產量從全國第二滑落至第四,落後於深圳、廣州、重慶。
雷克薩斯的加入,有望為上海汽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雷克薩斯落戶金山,與臨港的特斯拉遙相呼應,形成優勢互補。臨港在智能化、電動化等領域形成較強產業集群效應。
而雷克薩斯落地金山,有望在高端豪華純電領域帶來新的產業增長點,進一步增強和完善上海汽車產業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