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夾擊,我們早有打算
比亞迪推出9萬元的SUV,即使特斯拉降價、歐盟加稅也白搭。
關稅戰導致價格戰?
不!
一是一切:性價比的「價」,從來都是殺手鐧。
1.出口到歐盟的汽車價格,因為加稅,肯定要調整;
2.出口到全球的汽車價格,因為特斯拉降價,也需要做整合整合營銷。
啥叫整合營銷?
賣雞蛋的,誰家的雞在山裡+吃蟲下蛋+現場直播=這個雞蛋即使價格高也好賣。
如果這雞蛋的價格不提高呢?無敵於天下。
例如家電:中國家電過去,歐美寸草不生。
三方要挾,我們再做打算
中國商務部強調了3點。
歐盟此舉——
是政治驅動,保護主義,不公正。
因為這3個特點,我們肯定會笑到最後。
因此,我們的對策有3。
1.繼續談,不放棄為中國車企獲得更好的出路;
2.反制法國、義大利、波蘭等國家;
3.但是終歸落實到一點,繼續做好自己,才是硬核。
必須強調,中國電動汽車被無理打壓,是好事,不是壞事
我們把問題看開,把重點鎖定,把未來挑明——
他們是被動防禦,是政治操弄,說明他們沒有真本事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汽車產業升級換代。
1.汽車升級
電動的、智能的、飛行的……
拓展到大巴、大貨、工程機械、輪船、軍艦……
中國開啟所有運輸工具電動+智能化=產品線全覆蓋
2.汽車換代
不燒油——
貧油的歐盟,第一個被衝擊,這塊市場被洗透晾乾併入中國汽車版圖。
貧油國,都將被衝擊,政府採購公交車+企業採購大貨車+個人選購小汽車=降低用油成本,提高利潤率,全球颳起中國汽車風。
富油國呢?
例如沙特,自動升級玩高難,與中國合作清潔能源。
例如美國,開油車的青年人,不颯不潮不標新立異。
油車+智能?
電車+智能=才是汽車搭子
電動汽車之所以被稱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其實剛剛開始,有大文章可做,怕他們加稅嗎?
1.電的文章必須做足
用油驅動,老能源;
用煤發電,不是新能源;
中國要做的是一件事:做新能源汽車標準的制定者。
A必須使用清潔能源的中國技術;
B必須符合低碳環保的中國標準;
C必須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中國智能化方案。
別怕他們不用,只需要你做出來,做到最好,止於至善。例如你把導彈做到31馬赫,全世界都安靜了。
2.品牌延伸
以比亞迪為例,先把「車」概念延伸下去,這個地球上跑的所以「車」既電動又智能,帶「車字」的全部拿下!
咱有世界唯一的全產業鏈,咱怕啥?
再把「船」的概念做起來,再把「飛機」的概念做上去,再把民轉軍,軍轉民做紅火了——
比亞迪+海陸空天+軍民兩用=咱能做中國製造向創造的全產品線,誰奈我何?
3.血拚市場
曾經的中國家電:價格換市場;
曾經以為,這次汽車翻身仗可以多賺、大賺幾個錢:技術換市場。
但是不!
美國、歐盟、他們西方人許進不許出,見不得別人好,下三濫,下流坯……
怎麼辦?
兩個問題,一個辦法。
第一個問題:美西方如此抵制,然後能追上中國嗎?
第二個問題:中國車賣不過去,他們可以偷著樂。但中國投資、中國技術也不去,他們不是更落後嗎?
那咱怕啥?有什麼可怕的?有什麼可驚訝的?
第三個是我們的辦法,我們很熟悉,再玩得風生水起——
家電:價格換市場;
汽車:價格+技術=換市場。
你如果不打壓我而選擇合作,我們用技術換市場,不打價格戰,有錢大家賺;
而如果你們玩邪的擺爛,我先打你一波價格流,再用技術做杠把子,把市場洗了,多洗幾遍,然後再上菜——換車的頻率比家電快,貨賣於行家。
發現沒?日本和韓國對於中國車的作法與美歐不同,東方文化真的優於西方:一個求同,一個差異。
記住中國三句老話,勝利最終是我們的——
1.車到山頭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3.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