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視角看車市/左右觀車4月20日海南報道——
特斯拉控成本行業一流,也因此贏得了最會賺錢的車企稱號。我們拿特斯拉跟比亞迪作個比較就一目了然。
特斯拉贏利能力是比亞迪的5倍多
先說比亞迪。據比亞迪財報顯示,2022年,比亞迪凈利潤為166億元人民幣,同比激增446%。2022年,比亞迪全球市場共銷售186萬輛汽車,超過過去4年的銷量總和。媒體稱,比亞迪2022年銷量超越了特斯拉,躍居世界首位。
再說特斯拉。據媒體報道,2022年,特斯拉凈利潤為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2022年特斯拉2022年全球銷量131.43萬輛,其中在國內市場的銷量約為43.9萬輛,佔全球市場的33%。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中,特斯拉僅位列第二名,而第一名就是上面提到的比亞迪。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特斯拉2022年全球銷量131.43萬輛,落後於比亞迪的186萬輛,差距55萬輛。但是,在凈利潤方面,特斯拉2022年為1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66億元),比比亞迪的166億元,足足多出約700億元。即特斯拉的贏利能力是比亞迪的5倍多。
誰會賺錢,比較後一目了然。這就是特斯拉的競爭力,也正因此,特斯拉隨時都可以將降價的大刀揮向市場,既不誤賺錢,還能提高銷量,提升市佔率。
順帶說兩句,從銷量上比較,雖然特斯拉不佔優勢,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特斯拉的後勁。在車型數量方面,比亞迪相對於特斯拉而言有著足夠的優勢,憑著眾多車型相加堆出來的高銷量,使比亞迪的銷量要高於特斯拉。因此,特斯拉只要做好一件事,不斷推出新的車型,進一步豐富產品陣容,提高車型數量,特斯拉的銷量就會迅速崛起,進一步拉近與比亞迪的距離。
特斯拉降價拉響防「特」警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特斯拉宣布降價,在國內掀起了一波降價潮。不僅燃油車跟進,就連去年紛紛宣布今年新能源車要漲價的眾多車企,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降價大軍中,被現實無情抽臉,給市場留下笑柄。
從眾多新能源車企表態今年賣車將普漲不難看出,這些車企圖謀漲價的背後,面臨的其實是嚴峻的生存挑戰。由於國內車企在成本控制方面不如特斯拉,加上很多都是踏入車圈沒幾年的新人,本就需要大把資金投入,如果單車利潤不賺錢或者賺錢很有限,虧損的窟窿就會加劇變大。
2022年,蔚來汽車全年凈虧損144.37億元,同比2021年凈虧損40.17億元增長259.4%,每賣出一台車預計虧損10萬元。小鵬汽車2022年虧損91.4億元,同比增長88.1%,每賣出一台車預計虧損7.6億元。理想汽車2022年虧損20.3億元,同比增長534.21%,每賣出一台車預計虧損1.5萬元。造車新勢力還有很多,而這只是造車新勢力虧損的冰山一角。
不難想像,特斯拉的現有車型跟很多新勢力都面臨同台競爭,在特斯拉打響價格戰的一剎那,這些視特斯拉為頭號競爭對手的造車新勢力一定是坐不住了,在「能賣車」的誘惑下,最終他們不得不作出艱難抉擇——跟進降價。其後果也很顯然,降價意味著每賣一台車,虧損額度就會更大,這對本就需要很多錢造車的新勢力而言,已埋下了危險的種子,行業極有可能提前進入優勝劣汰的循環,加速洗牌進程。
特斯拉降價或加速行業洗牌進程
市場上有一種說法,說的是特斯拉降價是為了加速行業洗牌,因為特斯拉已看清了很多新能源車企現在所面臨的生存困難,例如,愛馳汽車最近曝出發不出工資;恆大汽車及子公司法人被限制消費,存在停產風險;觀致汽車因資金問題,最近新增3起被執行信息,執行標的超10億元;近斯還曝出寶能汽車因債權人逼債,公司旗下資產將被強行處置;自游家(niutron)汽車官方app近日已宣布停止服務,當前已無法正常訪問,雖然沒有官方表態,但已極不尋常了;天際汽車近日發布通知稱,受公司資金情況和生產與銷售計劃影響,自2023年4月1日起,公司部分崗位實行停產、停工政策……就連現在手上拿著大把現金流的蔚來、小鵬和理想,此時也不敢輕言成功。
從年後的一輪價格戰打響,很多車企高管就感覺今年不輕鬆——燃油車加速甩賣、新能源車降價拼銷量,其後果是都在賺吆喝,根本不賺錢,而能撐得住的車企自然不會倒,撐不住的,該倒還得倒,這就是汽車行業的叢林法則——優勝劣汰。
面對特斯拉降價,造車新勢力該如何接招?
我們順便拋出一個問題:特斯拉年後的一次降價,已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再來一次又會是什麼樣子?
據媒體報道,近期,特斯拉已在丹麥、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下調了部分車型的售價。
種種跡象表明,特斯拉在國內開啟新一輪降價潮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了,由此引發了 「特斯拉周六降價」的傳聞,並迅速在網路上引發關注。
對於網傳特斯拉中國內地市場本周六將迎降價的消息,特斯拉方面回應媒體稱,此為假消息。
儘管特斯拉澄清了傳聞,但面對除中國外的其它市場頻頻傳來的降價信息,國內出現特斯拉將降價的傳聞其實很好理解——周圍都在降價,國內市場還會遠嗎?
特斯拉宣布降價,每次都很突然,給市場以措手不及。說不準在大家放鬆對降價的預期時,特斯拉又殺出回馬槍,造車新勢力又該如何接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