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比亞迪宣布將對王朝、海洋及騰勢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元-6000元不等。目前,比亞迪尚未公布具體車型的價格,預計將於12月公布。
關於漲價原因,比亞迪官方解釋稱,漲價是受兩個主要因素影響。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將於2022年12月31日終止,在此之後上牌的車輛國家將不再給予補貼。
目前的補貼政策,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是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即續航里程大於400km且售價低於30萬的純電車,補貼12600元/台;插電混動車型補貼4800元/台。
另一方面,下半年以來,電池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譬如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依然處於62.5萬元/噸的高位,要知道電池級碳酸鋰去年的價格約為5 萬/噸。
相比於整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原材料行業的產能建設是相對滯後的。據專家介紹,動力電池擴產的周期需要6-8個月,原材料一般要一年半的時間,而鋰礦等礦業產能增加則需要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產業鏈上游的信息並不對稱。
在雙重因素疊加下,比亞迪此時官宣的漲價似乎合情合理。
不過,就在上個月,特斯拉下調了中國大陸地區在售Model 3及Model Y的售價。Model 3起售價降幅達1.4萬元,Model Y起售價降幅達2.8萬元。
這樣對比,比亞迪難道「飄了」?。當然,特斯拉降價的原因,也並不是因為良心發現,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中國大陸近期的訂單量下滑嚴重。為了維持銷量規模,特斯拉不得不降價。
而且從最近曝光的三季度經營數據來看,特斯拉的單車利潤高達7萬人民幣,降價的幅度還是很大的。相比之下,比亞迪單車利潤僅1萬人民幣左右,所以對政策補貼、原材料價格等因素更為敏感。
不過,比亞迪提前「透露」這個消息,除了讓消費者有心理準備以外,其實此次調價也有別的「意圖」。在公告中,比亞迪強調: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簽約的客戶不受此次調價影響。這也意味著,比亞迪此番提前宣布漲價,其實也是希望實現年末『搶單』的效果。
另外,拿比亞迪官宣上調的幅度(2000元-6000元)和補貼退坡幅度(純電:12600元/台;插電混動:4800元/台)對比,會發現比亞迪並沒有將退坡的額度,全部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這其實也說明比亞迪對利潤、銷量、口碑的平衡,有自己獨特的考量。
今年以來,比亞迪的銷量成績可謂是「殺瘋」,10月銷量高達21.78萬輛,本年累計銷量139.79萬輛,第300萬輛車型也正式下線。這樣的銷量成績,不僅在國產品牌中最搶眼,甚至將一眾合資品牌徹底甩開,成為國內市場乃至全球市場上最耀眼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儘管網上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比亞迪對自研技術的執著,對成本的控制,以及走紅後不亂加價等做法,還是值得讚許的。未來比亞迪能否戒驕戒躁,穩住產品質量和用戶口碑,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中國新能源品牌,咱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