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是怎麼成為一位「話癆媽媽」的
最初,讓我受刺激的是大寶1歲半的時候。我的一位老師同事家的孩子只比大寶大一天,我們帶著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她家的女兒已經能夠背幾首古詩了。可再看看大寶,完整的句子都說得不是很清楚。
開始我以為是人家爸爸媽媽教得好,結果一聊才知道,她家孩子基本上都是姥姥帶的。
這下我心裡就不平衡了,為啥人家姥姥帶的孩子這麼聰明,這麼優秀呢?我這親媽帶的孩子比人家差在哪?
我就去跟人家姥姥取經。原來這位姥姥主要就做了3件事。
一,沒事就跟孩子多聊天,不要怕話多。
二,經常在家裡播放著關於古詩詞的音頻,孩子聽得多了,自然就學會了。
三,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她家孩子很多語言的表達,都是從故事書上學到的。
取了經回來,我就痛定思痛,每天晚上跟孩子講故事,白天也經常跟孩子聊天兒,大寶的語言能力顯著地得到了提升。特別是晚上講故事這件事兒,我一直堅持到孩子上小學,得到了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孩子的作文能力比別人要好。
而到二寶出生的時候,我更是堅定地要做一個「話癆媽媽」。二寶2歲7個月進入幼兒園,老師誇讚說,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明顯好於其他幾個比二寶大幾個月的孩子。
麻省理工的重要研究
後來,我在育兒路上不斷地學習,看到了麻省理工2018年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從而佐證了為什麼「話癆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更聰明,語言表達能力更強。
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總結來說就是:在嬰兒期,家長時常跟寶寶交流,孩子大腦中主管語言輸出的區域的腦白質會比那些交流很少的寶寶多很多。也就是說,家長在嬰兒期經常跟娃兒說話,能促進大腦的發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美國著名兒科教授Dana Suskind在其作品《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一個語料豐富的家庭語言環境對於兒童大腦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說,在孩子幼年期,尤其是孩子0~3歲這個大腦快速發育的時期,給他創造充足的語言環境,是幫助孩子發展語言和提升腦力的重要方法。
互動式閱讀的益處
跟孩子多聊天,給孩子讀書,這兩點其實很多父母都已經懂得怎麼做。但可能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在給孩子閱讀書籍的時候有一個方法,可以將效果提升6%。
那就是將聊天與讀書結合起來,進行「互動式閱讀」。也就是說,不要僅僅把故事讀下來就可以了,而是應該在讀故事的過程當中,跟孩子提問和交流。
比如,在給孩子講小紅帽與大灰狼的故事時,可以指著繪本上的大灰狼問一問孩子「這大灰狼嚇不嚇人呢?」「大灰狼的牙齒是不是很尖呀?」再指著小紅帽的圖片,跟孩子聊一聊,小紅帽是不是很可愛?小紅帽被大灰狼吃了可怎麼辦呀?
這些聊天的主題可以很細節,也可以有啟發性。重點在於要跟寶寶互動起來。
對於互動式閱讀的益處,同樣有一份研究成果可以佐證。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到6歲的兒童為測試對象,利用大腦掃描儀搜集了這些孩子聽音頻故事時大腦活動產生的核磁共振圖像,並且回顧這些孩子們與家長互動的錄音。經過素材分析後,科學家們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頻率越高則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活動越強。最終,研究得出結論: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僅是閱讀或全腦課程,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方式。
所以,以後再跟孩子閱讀時,可不要乾巴巴地給孩子讀了。家長不妨多跟孩子聊一聊故事中的情節,同時還要配合上微笑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喜歡跟孩子一起閱讀的美好心情。
成為好父母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成為好父母是要有耐心和愛心的過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讓自己的寶寶語言發展得更好並且更聰明的家長,快快行動起來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立刪)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贊、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哦,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一個樂於分享育兒乾貨的心理諮詢師媽媽,多平台簽約作者。家有兩個女寶,品著煙火氣,快樂逗娃!